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風吹瘦野葫蘆(葉青才)

秋風吹瘦野葫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秋風吹瘦野葫蘆》中國當代作家葉青才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秋風吹瘦野葫蘆

深冬,陽光溫暖地塗抹着那面土黃色的山牆,牆根下有兩個曬太陽的老人,均勻的鼾聲此起彼伏。山牆壁上一排竹釘,或掛曬煙葉子,或晾起辣椒串,遠看那山牆就是一面展示牌,把秋天的收穫高高掛起來,一直掛到年關。

這是多年以前的風景,現在已很難見到。我記憶猶新的是故居老屋向西的那面山牆,它在秋後一般不掛煙葉子或辣椒串,而是掛滿黃橙橙的野葫蘆——瓜蔞。

我有個叔祖是老中醫,我跟他家僅隔個堂屋,小時候蹭在他身邊,潛移默化地得到一些中草藥知識,尤其房前屋後生長的草藥大都能叫出名字,甚至了解一些藥性藥效,其中,對瓜蔞尤為熟稔。瓜蔞就生長在屋後的土坎上,稻田邊的石窠里也常見到。現在市場上出售的瓜蔞籽稱作野葫蘆籽,之所以取這名兒,是由於瓜蔞形似葫蘆(其實更接近未長大的西瓜),又屬於葫蘆科的栝樓屬。野地里的瓜蔞只有在初夏開出了一地白絨絨的花,你才知道秋後那裡可能藏着它的果實;否則瓜蔞結在草叢裡,掩在藤葉下,躲在石縫間,自生自爛,頂多給田鼠半倉冬糧。近年有人專業種植瓜蔞,給它搭起架子,讓它像貯足了官癮的人那樣一步步往上爬去,然後在仲夏季節垂下一顆顆青皮腦袋,讓無情的秋風一天天把它們收縮風乾。

瓜蔞全身皆可入藥,屬於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類藥物,性寒,味甘,鄉下有「痰瘀喉,找瓜蔞」的說法。我上邊屋場有個患肺氣腫的老人,每年白露節氣一過,就要沿着田埂地坎搜尋這東西,他的用法是取瓜蔞籽炒熟碾碎食之,將瓜蔞殼捏碎拌在黃煙里吸取,還將剩下的瓜蔞瓤,曬乾磨粉撒在麵糊里,居然靠瓜蔞撐持着捱過那麼多個冬天。那時我想,瓜蔞真是好東西,長大了別的不干,一定要把那茶棵坪全種上瓜蔞。那時患肺炎和結核的人很多,因此瓜蔞被視為癆症的克星之一。每年秋冬之交,穀子登場,田邊地頭的野生瓜蔞大都被人們隨手撿拾回來,掛在向陽的山牆上,慢慢風乾;如果沒有人來討取,一直到年關,才搭上梯子把它取下來,用刀剖開,去瓤洗籽,曬乾炒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冬閒零食。對於健康的人們來說,只是為了品嘗它的特殊的芳香,至於保健,又在其次。

瓜蔞的根叫天花粉,功效基本與球實相同,只是在通瘀排膿、生津止渴方面作用更為突出。挖取天花粉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它植入地下很深,通常在地面以下一米的地方才能見到,愈是石縫層疊,它長得愈是艱深。叔祖父通常是帶着大錘鐵槓像掘渠磊壩一樣,才把天花粉一截一截挖出來。「好東西一般都不容易得到。」他擦着滿臉淋漓的汗水,意味深長地對我們說。我看見他取出的多年生天花粉,個大肥碩,肉質乳白,外形恰似節節鮮藕。後來為掙學費,我也挖過幾回天花粉出售,但從未見過有叔祖父挖出的那般大。此外,瓜蔞殼也可入藥,它長於清熱降火,但我們家清熱都只用鍋心土和水竹葉葵花芯什麼的,從來沒用過瓜蔞殼。瓜蔞籽若是去淨了油脂,則稱為瓜蔞霜,是潤腸通便的常用藥。上世紀80年代,報紙上登載過用瓜蔞果實或天花粉同山豆根一起煎水久服,對支氣管癌和肺癌很有效果,不少人都熟悉這一單方。依此看來,現在廣告上宣傳的野葫蘆籽能防癌治癌,並不是故弄玄虛譁眾取寵,而是有科學根據的。

瓜蔞籽油脂含量高,香味濃厚,是其他各類瓜子難以企及的。投放市場的瓜蔞籽經過技術處理,粒粒飽滿,酥脆易嗑,黃色瓜瓤剔除淨盡,密封包裝乾燥防潮,因此很受消費者歡迎。當然,我情有獨鐘的還是母親親手炒出來的本色瓜蔞籽,嗑着它,能嗑出老山牆上冬陽的滋味,能聞出中藥的清香和山野的氣息。

瓜蔞一身是寶,儘管果實被秋風吹瘦,乾癟得像個小老頭,然而讓一位女作家寫進小說里,並且將書名命為《野葫蘆引》,着實令人驚嘆。該著作成為她的《戰爭與和平》,這就是宗璞寫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不僅是赫赫四卷本的鴻篇巨製,也是描寫抗日戰爭的小說珍品,我曾經一邊磕着野葫蘆籽,一邊看着小說,慢慢地,竟然咀出了秋風的味道。 [1]

作者簡介

葉青才,中國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中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