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雨霏霏到龍脊(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雨霏霏到龍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秋雨霏霏到龍脊》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秋雨霏霏到龍脊

到了廣西桂林,不去近些年來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聲名大噪的龍脊梯田走走,觀覽觀覽那兒由人工在偏遠閉塞、高大險峻的崇山峻岭中創造的奇蹟,欣賞欣賞那如木刻、似版畫、像雕塑的層層疊疊梯田,實在是平生一大憾事。

今年秋末冬初,與幾十名工友去桂林療養,我們專門用一天時間,乘車去那裡走了一遭。

那日天陰,四野沉寂,天空中堆積的烏雲很厚,似乎要下雨。一棵棵生長在桂林市區縱橫交錯長街窄巷兩邊的大榕樹,青蔥碧綠。習習涼爽宜人的秋風,吹得它們枝葉和鬍鬚輕輕搖擺,不時發出細微的沙沙聲。

車出桂林市區,一條條道路兩邊和遠山近水、平疇沃野、田園村莊,也都綠意盎然,一派生機。根本沒有半點兒秦巴山區深秋時節萬物凋零、草衰葉黃的頹勢。

龍脊梯田地處桂林市下轄的龍勝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距龍勝縣城22公里,距桂林市區80公里,始建於元代,完工於清初,距今已經有650多年歷史。

梯田全部分布在海拔300到1100米之間山坡上,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參差錯峨。

從高處望去,一塊塊梯田田坎優美的線條一根根、一條條、一縷縷,或平行或交叉,或舒朗或婉曲,或長或短,或粗或細,蜿蜒如斑馬身上紋絡,抒情似交響樂旋律,顯示出動人心魄的韻致。所有梯田分布廣,規模大,地形複雜,位置險要,呈現出一種大氣磅礴、恢宏雄偉的壯美,故而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

這裡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雲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筆直陡峭的石壁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開闢出了梯田。

它們垂直高度五六里,橫向伸延也五六里,像懸掛在天地間的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每個看見這種景象的遊客,心靈都會被深深地震撼,並且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被大自然的雄奇以及人的偉力所引起的震撼。

梯田一年四季景色不同,風韻相異。

春天,水滿田疇,梯田如一塊塊大小不同的鏡片兒鑲嵌山間,藍天白雲,日月星辰倒映其中,如詩如畫;夏日,秧苗青青,梯田像一口口綠色的噴泉,向天噴涌着源源不斷的綠色顏料,生機盎然;金秋,稻穗金黃,梯田似一綹綹金色飄帶纏繞山腰,輝映得天地金碧輝煌,如皇宮大殿;隆冬,瑞雪降臨,梯田儼然一錠錠白玉疊摞山間,晶瑩剔透,令人讚嘆。

儘管這種景象堪稱人間一大奇觀,但有趣的是,在這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中,最大的一塊田不過一畝,大多數都是僅能種一二行秧苗的極為碎小的田塊。

有這樣一個笑話形容這兒梯田的微小:很早的時候,有一個地主叫農夫給他耕完山上206塊梯田,農夫把田耕完後,數來數去一共只有205塊,怎麼也找不到那第206塊,後來他拾起地上那塊從自己身上脫下來扔在一邊的蓑衣準備動身回家時,才發現原來那第206塊梯田被他的蓑衣蓋住了,可見那塊梯田有多小。因此這兒向來有「蓑衣蓋過田」的說法。

龍脊梯田有1號和2號兩個觀景點,1號觀景點在村子東側上方,較遠。2號相對近一些。1、2號觀景點之間有平路相連,兩處都可看見當地最為著名的龍脊梯田中的「七星伴月」。

「七星伴月」是龍脊梯田的精華,是七個小山頂梯田和一個大的山頂梯田。整座山上都是窄窄的梯田,而田埂則像是工筆劃出的等高線。

龍脊梯田往上還有一個金坑梯田,那裡有四個瑤族村落,從平安1號景點往上走需要3到4小時,梯田的規模比此前稍大,民風更為淳厚。

龍脊梯田景區內居住着壯族、瑤族兩個民族,以壯族為主,龍脊的壯族是北壯的代表,服飾獨特,風情獨具,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古樸的壯族民間舞蹈和保護完美的壯族服飾,可聽到優美的壯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傳統習俗及壯鄉民居。

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拼死拼活用血汗和生命,在這荒山野嶺中開鑿出的漫山漫坡為了填飽肚子、養家糊口、使子孫後代繁衍生息的一級級梯田,如今竟因世易時移,變成如此富有誘惑力和美學價值的藝術品,每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吸引來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旅遊參觀,並由衷讚嘆他們曾經用血汗和生命,力量和智慧,書寫在這大地上的一行行雄奇的史詩。

龍脊梯田分為金坑紅瑤寨、龍脊古壯寨、平安壯寨三個梯田景區。

三個景區梯田雖然各有特色,相德益彰,將這千萬年巋然不動的一座座大山裝點得奇麗壯觀。而最為壯觀的,要算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這些梯田都是瑤人祖先開墾出來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後來的瑤族子孫們,之所以能夠一代代在這裡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完全是因為得益於祖先們開鑿的這些梯田的養育與惠澤。

我們本次龍脊梯田之行所要觀看的,就是由瑤族人開墾出來的金坑大寨梯田。

瑤族本來是一個生活在中原腹地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那兒地大物博,沃野千里,水草豐茂,物阜人華,歷來是人人嚮往流連的生存樂土。可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之後肇始的「五胡亂華」120多年時間裡,各路人馬逐鹿中原,爭奪權柄,兵燹禍結,戰火連連,使得生靈塗炭,民生凋蔽。瑤人為避戰亂,只好攜家帶口背井離鄉,一路南撤,逃亡到這廣西北部遠離人煙、荒僻不毛的大山里。面對既無資源也無耕地的荒涼赤貧的重重大山,為了生存,他們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以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鬥志,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在這荒山野嶺中開闢田疇種糧謀生,數代人鍥而不捨的艱苦奮鬥,終於創造出這千畝萬畝梯田的人間奇蹟。

也許正是由於全世界都感動於中國人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中絕處求生並改天換地的偉大精神,2018年4月19日,中國南方稻作梯田(不僅僅是廣西龍脊梯田,還包括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在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

我們的汽車一路穿山越嶺,沿着深山大谷里的河邊公路前行,走過一個個黃牆灰瓦的瑤族村寨,用了共計約2個多小時,才到達龍脊金坑大寨梯田景區索道口。

正在山腳下排隊等候上索道吊廂時,灰濛濛的天空突然下起霏霏小雨,不大的工夫,地面、房屋、山坡、樹木、花草,都被淋得濕漉漉、水淋淋的,一縷縷夾雜着雨水濕潤氣息的涼風迎面吹來,寒意浸人。

抬頭向陡峭的山坡上望去,只見懸掛着一個個吊廂不停上上下下的索道,宛如一條騰躍在山坡上的蒼灰色巨龍。一頭連着山腳,一頭連着山巔專供遊人觀賞金坑大寨梯田的觀景台金佛頂。

這條全長1600米,落差380米,共有113個吊廂的索道,運行速度每秒1米,每小時單向可運送遊客600人,從山腳下單程20分鐘就可將遊客送達海拔1100米的金佛頂。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