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菊傲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菊傲骨(qiu ju ao gu),一般形容人氣節比較高尚,與寒梅傲骨相同。菊花,堅貞高潔之花,不如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是,它傲霜抗寒,堅強不屈,它高潔幽雅,芳香四溢,引動了詩人的情思,激活了詩人的心智,促使他們寫下了一曲曲借菊傳情,托菊言志的頌歌[1]

[]

成語運用

我依然在四季里開花,尤其在秋天我肆無忌憚的怒放,終於有了秋菊傲骨的美譽。

I still blossom in the four seasons , especially in the autumn I unscrupulous being in full bloom , had the fall chrysanthemum lofty character fine reputation finally .

分詞解釋

秋菊:qiu ju

花中四君子之一。學名:Dendranthemamorifolium ,英文名:Florists Chrysanthemum ,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經長期人工選擇培育出的名貴觀賞花卉,也稱藝菊,品種已達千餘種。秋菊用扦插、分株、嫁接及組織培養等方法繁殖。秋菊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中國菊花傳入歐洲,約在明末清初開始。中國人極愛菊花,從宋朝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秋菊盛會。古神話傳說中秋菊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中國歷代詩人畫家,以秋菊為題材吟詩作畫眾多,因而歷代歌頌菊花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和藝菊經驗,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名譜佳作,並將流傳久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廣之花。在據今3000年前的春秋時期,《爾雅》中就記有「鞠,治薔」。之後,屈原在《離騷》中寫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晉陶淵明更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古人還有重陽賞菊的風習。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做霜的象徵,代表着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開放,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讚美,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著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關於菊花,在日本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12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藥面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後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衝到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裡住下 ,繁衍子孫,並在島上種下了金菊花。之後那裡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帝國」。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徵符號也是一朵16瓣菊花。

傲骨:ao gu

古人常用傲骨比喻高傲自尊、剛強不屈的性格:一身傲骨,兩袖清風。宋戴埴《鼠璞》卷上:「 唐 人言 李白 不能屈身,以腰間有傲骨。」後因以喻高傲不屈的性格。  明袁宏道《感王胡庚》詩:「傲骨終然遭白眼,窮途無計覓青蚨。」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許若洲女史詩》:「知君傲骨難輕許,苦費幽人日日忙。」郭沫若《行路難·下篇三》:「小小嬰兒不該多此傲骨。」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藝術大師徐悲鴻的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律-傲骨

文/老街味道

楚強擁項羽燕弱寄荊軻

俠士輕生死 英雄恥苟和

囂張易水氣 羞唱大風歌

不肯江東渡 原為傲骨多

說明注釋

古代文人喜歡用秋菊來比喻風骨,作品也比較常見。元稹的《菊花》抒寫自己的愛菊之情,盛讚菊花的堅貞品格。「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一、二句寫愛菊,愛有多深?情有多濃?住宅周圍,遍植菊花,秋風送爽,菊花燦爛,詩人專心致志繞籬觀菊,以至於夕陽落山也不知不覺。「遍繞」「日斜」兩個細節活現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景。三、四句點明愛菊的原因:百花先謝而菊花後凋,歷盡風霜而堅貞不屈。這是菊的神韻,也是詩人不畏權貴而耿直敢言,歷經貶謫而心志堅貞的風骨寫照。

鄭谷的《菊》則讚頌菊花的高風亮節。「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一、二兩句對比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王孫把菊等同於野生雜草而不屑一顧,一般人們則在九月初九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採擷菊花插在鬢髮之間,可見人們愛菊成風,對菊是尊敬有加。三、四兩句也是運用對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現出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先描繪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再歌詠菊的品質,詩人以池塘岸邊的菊花與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作對比,意在表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獻芳香;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裡,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不羨」加重語氣,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

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這樣一位解詩懂菊的人,他的兩首詠菊詩作一掃菊花孤高絕俗之態,凸顯菊花戰天鬥地、扭轉乾坤的英雄偉力,讀來壯浪雄奇,振奮人心。《題菊花》這樣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一、二兩句極言菊花迎風盛放,頂霜抗寒,足見其頸健挺拔,不屈不撓之風骨。「蕊寒香冷」凸現菊花芳香四溢、幽冷襲人的同時,也流露出詩人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鳴抱不平。三、四兩句揭示菊花生長環境的寒冷和命運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神),就要改天換地,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浪漫的想象體現了作者的宏偉抱負。縱觀全詩,詩人實際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讚揚他們頂風傲霜的生命活力,又為他們的處境、命運而憤憤不平,立志要徹底改變,讓勞苦大眾都能生活在溫暖幸福的春天裡。黃巢的另一首《菊花》則塑造了許多威風凜凜,殺氣騰騰的英雄形象。

「採菊東南下,悠然現南山。」更是道盡了古代文人對菊花由衷的讚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