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羊令野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秋興》是台灣詩人羊令野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作者:羊令野
之一
昨夜裸浴在水一般涼的月光里
每一寸皮膚
可以聞及天河汩汩的流動
想必歐陽修怎麼也賦不出的秋聲
就和血印在紅葉的脈絡上
之二
昨夜未霜
為什麼楓葉就醉滿一地
誰來題詩 或者一帖書信
雁還遲遲南回的路上
怎樣遞給那遠方守望的人
之三
紅紅的雁蹼
踏過青石板鋪出的天空
款款的翅膀
總是拍發給世界最驚悸的消息
多麼孤獨的一個「人」字啊
之四
久久仰測雁字和天河相等的斜度
你的背影是一柄疾馳的箭鏃
驀然間刺向失落的地平線
而我只能默想那歸程多麼遼遠
那夢魂多麼深沉
之五
不知道秋意來得太章
還是我的衣衫過於單薄
該當釀些菊花酒了
重陽之後
這顆心寒得不能再寒啦
之六
夏就是這樣的絕裾而去
什麼都沒有留下
留給你一擎殘荷
待到重陽近了
夜夜來聽風聲雨聲
之七
莊子的秋水深淺
怎樣測得出一尾魚的體溫
想想莫非自得其樂
泥塗之龜
畢竟要比供奉楚廟活得自由
之八
游赤壁的東坡還未回來
少陵的歸帆猶掛在三峽之上
菊花已開過幾度了
阿陶你的酒錢呢
為什麼痴痴的望着南山
後記:三年前,我曾步杜甫「秋興」八首的原韻,寫了七律八首,總覺得難愜人意。此刻秋意已濃,秋興未減,遂以五行信筆為之,短得不能再短了。清秋該當有一番佳興,我非宋玉,亦非少陵,無關憂傷或悲憤,藉此抒我興味而已。
──記於七十一年十月永和居
作者簡介
羊令野(1923-1994),原名黃仲琮,曾用筆名必也正、田犁、予里等,安徽涇縣黃村人。他的父親羊鎔經幼時失學經商,思想開明民主,故其幼年家庭教育較好,為他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
羊令野青年時代考入國民黨中央學校,從事軍方文藝工作,曾編輯《浙西周報》、《蘭溪導報》,《詩陣地》周刊等。1950年去台灣,主編《前進報》。1956年參與出版《南北笛》詩刊。1959年調「國防部」任職。後任軍方詩歌隊隊長,創辦《詩隊伍》周刊。1970年發起組建詩宗社。1976年出任台灣畫刊社社長。未久退役。有詩集《血的告示》,散文集《回首叫雲起飛》、雜文集《必邊正雜文集》,評論集《千手千眼集》等。出版的詩集有《貝葉》(1968)、《羊令野自選集》(1979)等。1994年10月4日病逝於台北。
羊令野以他的詩歌創作,培養和影響了幾代台灣詩人,繁榮了台灣的詩歌創作,在台灣詩歌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善於汲取古典詩的精華,作為自身的滋養,而又融入現代的節奏和旋律,兼具古典與現代之美,筆觸細緻,意象繽紛,觀察獨到,音節自然,極具有婉約的風致和可讀性,因此「他詩的世界是隱秘的,也是開放的,是細緻的,也是遼闊的,他圍繞着那不絕如縷的音樂性而與時間一起飛翔。」他的詩歌早年以抒情、寫實為主,晚年多詠物、抒懷、敘志,內容豐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是他詩歌中永恆主題。他的代表作《屋頂之樹》以「屋頂之樹」為喻,表達自己遠離故土的孤獨、寂寞;《甲子祭母親》《五衣詞》抒寫對母愛的感恩與思念,讀來感人肺腑。1988年兩岸開放探親,他回到闊別已久的涇縣黃村,見到了長兄黃仲珊及堂弟黃炎培,才使鬱積了40年的鄉愁稍稍得以紓解。
羊令野認為,要想寫好詩,首先要做個真人。只有進入「清真」的境界,才能「打破生死名利的枷鎖」,「獲得心靈的真實自由」,才能面對「人不堪其憂、自己不改其樂的艱困生活」,寫出的詩才不會是無病呻吟。有人把羊令野比作是「畫太陽的詩人」,太陽是感情和美的化身,羊令野用他的一生,用他充滿感情與美的筆,為我們畫出了一個又一個「太陽」,他無愧於這一光榮的稱號![2]
參考文獻
- ↑ 中文品名:羊令野草書立軸
- ↑ [轉載羊令野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