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秀山丘腹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秀山丘腹蛛

中文名:秀山丘腹蛛

拉丁學名:Episinus

xiushanicus (Zhu,1998)

門:節肢動物門

亞 門:螯肢亞門

綱:蛛形綱

亞 綱:柄腹亞綱

目:蜘蛛目

亞 目:新蛛亞目

科:球蛛科

屬:丘腹蛛屬

種:秀山丘腹蛛

分布區域:湖北(秀山),

甘肅(文縣),

福建(武夷山)

秀山丘腹蛛,學名 Episinus xiushanicus (Zhu,1998),球蛛科丘腹蛛屬的一個物種。雌蛛體長3.70—4.00。正模4.00,頭胸部長1.30,寬1.40;腹部長2.70,寬2.20。眼域隆起呈一丘,額部前伸,但較窄。背甲淺黃褐色,兩側緣黑褐色,額部中央有一黑褐色三角形斑,背甲中央有一蝶形褐色斑,前側眼、後側眼和後中眼的眼斑呈黑棕色。螯肢灰褐色,基端中央黃色,前、後齒堤均無齒。顎葉、下唇及胸板灰黃色。步足黃色,各節均有寬的黑褐色環紋,但各腿節的腹面基本上均呈黃色。雄蛛體長3.10—3.20。體色較雌蛛的淡。分布於湖北(秀山), 甘肅(文縣), 福建(武夷山)。 [1]

秀山丘腹蛛形態特徵

雌蛛 體長3.70—4.00。正模4.00,頭胸部長1.30,寬1.40;腹部長2.70,寬2.20。眼域隆起呈一丘,額部前伸,但較窄。

背甲淺黃褐色,兩側緣黑褐色,額部中央有一黑褐色三角形斑,背甲中央有一蝶形褐色斑,前側眼、後側眼和後中眼的眼斑呈黑棕色。

前眼列後凹,後眼列前凹。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10:0.03),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5:0.09),兩側眼明顯分離。

中眼區長大於寬(0.35:0.33),前邊小於後邊(0.20:0.33)。前中眼<後中眼<後側眼<前側眼(0.05:0.09:0.10:0.15)。

額高為前中眼直徑的7.5倍。螯肢灰褐色,基端中央黃色,前、後齒堤均無齒。顎葉、下唇及胸板灰黃色。步足黃色,各節均有寬的黑褐色環紋,但各腿節的腹面基本上均呈黃色。

第一步足跗節與跗節的長度之比為1。0:24。步足測量:I 7.90(2.30+2.50+2.50+0.60),Ⅱ5.20(1.60+1.60+1.40+0.60),Ⅲ4.30(1.30+1.30+1.10+0.60),Ⅳ8.50(2.50+2.60+2.60+0.80)。足式:4,1,2,3。

腹部在後半部的中間最寬,該處的左右近兩側緣各有一小的三角形刺狀突,指向側後方。背面前半部有不規則的白色和黃色斑,在後半部中央的兩側各有3條黑色斜條斑,兩側相對呈「八」字形。腹部後端有2—3條黑色短橫條斑。外雌器近後緣有一桃形陷窩,陷窩前緣有一向後突出呈半圓形的唇。

雄蛛 體長3.10—3.20。配模3.10。頭胸部長1.10,寬1.30;腹部長2.10,寬1.20。體色較雌蛛的淡。

第一步足後跗節與跗節的長度之比為100:22。足式:1,4,2,3。 步足測量:I 9.30(2.60+2.90+3.10+0.70),Ⅱ5.70(1.70+1.80+1.60+0.60),Ⅲ4.25(1.20+1.30+1.15+0.60),Ⅳ8.90(2.50+2.60+2.90+0.90)。

其他特徵同雌蛛。觸肢器的插入器的基部卵圓形,端部呈鞭狀,引導器寬大。

秀山丘腹蛛分類討論

本新種與近親丘腹蛛 Episinus affinis Boesenherg et Strand,1 906(Yoshida,1 985b:26,figs.9—12)相似,但有如下明顯差別:

①後者觸肢器的插入器短,本新種長;②後者腹部的背面近側緣無刺狀突,本新種有;③後者的後眼列後凹,本新種前凹。 [2]

分布

湖北(秀山), 甘肅(文縣), 福建(武夷山)。[3]

參考來源

  1. 秀山丘腹蛛, 植物智, 2020-01-18
  2. 秀山丘腹蛛介紹 - 廣西旅遊超市 2018年10月31日 秀山丘腹蛛(學名:Episinus xiushanicus)為球蛛科丘腹蛛屬的動物。在大陸,分布於湖北、甘肅、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秀山、甘肅文縣。1...
  3. 秀山丘腹蛛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