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離別餃(鍾常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離別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離別餃》中國當代作家鍾常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離別餃

五月,落地生根的季節,我們卻面臨着一場嚴峻的考驗。董事會適時給每一位教職員工下發《中止辦學通知書》宣布學校下學期停辦。

130多名教職工將面臨工作的困惑,學生根據住地遠近分流至相應的公辦學校

為穩住師生情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新園學校工會主席兼副校長熊明華召集工會委員及全體黨員、骨幹教師召開緊急會議。

通過學校紅領巾廣播站、團支部,與家長取得有效溝通,宣傳城市改造政策,並且通過電話和家長會的形式,不失時機地向家長傳達區教育局關於學生分流的方案與措施,使大家心中有底,行事不慌,工會這一舉措深得全體師生的一致認可。

六月,流火季節。教學樓門前的紫荊花開得正艷;那高過四層樓碩大磅礴的大王椰樹以蓬勃的氣勢迎接師生來去。

八點整,二樓會議室里鴉雀無聲。我跟往常一樣安排好學生早自習,掖着筆記本走進了會場。只見參會者一個個神情嚴肅,一改往日的談笑風生。會議由工會主席熊明華主持,參加會議的有區教育工委駐新園學校第一書記、校長、全體黨員、工會委員、教師代表等。    熊明華代表學校工會發言,回顧工會兩年多來在區總工會的直接領導下「教育教學」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最後宣布新園學校工會因學校拆遷而自行解散。雖說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但真到了分手的這一天,同志們卻有諸多難捨難分,卻又無可奈何,眉宇間積結着丁香一般的愁緒。

會議在沉默中進入第二項。我們把它稱為「吃離別餃」,因為餃與交諧音相同,堪稱「離別交」,活動由組織委員宋婷婷分發一次性碗筷,讓大夥品味熱騰騰的水餃,感受工會大家庭的溫馨。

我們一邊品嘗清鮮的水餃,一邊沐浴在工會「娘家人」溫暖的懷抱中。在鍋、勺、敲打與碗筷的碰擊聲中,我們的感情在溫馨與關愛中得到升華。

忽然一聲長長的嘆息,打破了溫馨的場面。隨着這一聲哀怨,大夥的目光一齊湊向橢圓形會議桌旁的一角。只見楊思老師雙手托着腮幫,眼淚汪汪地把頭扭向一旁,碗裡的水餃已經着涼了,而此刻的她抽泣聲一聲比一聲大。看着眼前的一切,大夥心裡挺不是滋味。

楊老師見我們朝她看着,她木然仰起頭望向窗外,停住了啜泣。我們透過她內心深處的憂傷,感受到她那顆柔弱的心是那麼剛強與堅挺!

她是一名心理教師,在面臨工作無定的同時,相比同事們更多了一份責任與孝心,放學回家還要照顧年老多病的母親。

這對於一個出門在外的柔女子來說,可謂負重前行。可是眼下面臨學校拆遷,教師自謀職業的困惑。

困難當頭,熊明華感同身受,他輕輕地走近楊思老師,哽咽着說,別哭了,你的事便是咱們工會的事,請放心吧!即使學校拆了,但還有我們在,就不能棄你的,困難我們大夥一起扛!

有困難大夥一起扛!我們都不約而同一齊呼喊着,聲音鏗鏘有力,餘音繞樑。    事後在工會主席熊明華與大夥的幫助下,學校監事長黃遠忠熱情接納了楊思老師的求職請求,安排她去了東莞由他合資創辦的一所分校任教。

兩個多月來,在龍華區教育局和學校工會的撮合下,學校130多名教職工,通過《龍華區教師意向推薦表》的薦引,解決了大部分教師求職願望。另有一部分教師憑着自己的實力,都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學校。新園學校在面臨城市改造與鑄就「數字化龍華」大潮中,應時代而生,現在又悄悄地退去。

故而我不禁想起主題歌《勞動美麗》的歌詞:

依稀清晨的風中有人清掃城市的面容

勤勞質樸的雙手維護那一抹紅

這古老的土地汗水可澆灌出奇蹟[1]

作者簡介

鍾常貴,教師,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九十年代初南下廣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