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清光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清光餅也稱為福清缸餅,是在福州麻餅(福州光餅)的基礎上改良烤餅,是福建福清傳統的風味小吃之一。福州十邑其他區縣人稱之為福清餅,其色、香、味俱備。"缸餅"在福清所有小吃中,聲名最響,影響範圍最廣,文化內涵也最豐富。
"缸餅"加工工藝與福州"麻餅"同出一轍,唯一區別餅中央無孔。因此餅坯在烘烤時無法將餅中的氣體排出,使烤制的餅成半球形。還有"缸餅"烤制爐器與西域烤"饢"爐器極其相似,西域烤"饢"爐器全沒入地下,而福清"缸餅"烤制爐器半沒入地下,為立式烤制,福州"麻餅"而用臥式高爐烤制[1]



歷史文化

光州(今河南潢川)也有一種炭火燒烤的"火燒饃"("烙饃")。它是將麵團和好、切塊、搓圓壓扁,然後刷水貼在炭爐燒烤。有甜的、有鹹的、有不甜也不鹹的,外觀、色澤、大小都與福州光餅一模一樣,只是少了餅中心用以穿線的那個孔。
唐代,中原南遷的福州人族譜記載其祖先來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可以推斷,自從唐代開始,福州便有了"火燒饃"("烙饃"),因來自光州(今潢川)而稱"光餅"。
"光餅"是福州傳統名點,古時,福州書生進京趕考,也往往身帶"光餅"作為旅途充飢之物,由於它便於攜帶、便於就食、便於保存,故成了物美價廉的"三便乾糧"。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與每年清明節掃墓時,在眾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餅",它成了人們懷親念祖的一種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從歷史而言,製作簡易的"光餅"在前,即所謂戚繼光將軍下令趕製的行軍殺倭的乾糧。從"光"字而解,既指餅形、色澤的特徵,當然也包含傳自光州(今潢川)及也含有紀念戚將軍的"光",飲食文化的內涵豐富深湛,很有歷史風采。據《福州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1年)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見連日大雨滂沱,軍中不便升灶埋鍋,遂下令烤制燒餅,穿孔掛於將士胸前,作為乾糧。


做法

在福州市區和閩侯縣,人們通常把餅面沒有芝麻的甜味光餅叫征東餅,有芝麻的鹹味的光餅叫做"光餅",還衍生出蔥肉餅和蝦干餅等附屬小吃品種。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們則把餅面有芝麻、中間無孔的叫"缸餅"。福州人都叫做光餅,從前一向用木炭烘爐,現在為圖省事,多半改用電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缸餅,至今還保留着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鮮,而且有趣,誇張點說,簡直可稱之為融音樂與舞蹈為一體的勞動藝術。他們烤缸餅用的是一口高近兩米、直徑約有一米的外裹黃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內點起沖天大火把缸壁燒"白",缸底只剩餘燼,然後把做好的餅胚,由兩人合作,伸手入缸,飛快準確地貼在缸壁之上,若是遲緩一點,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來。由於烤光餅時面對着的是一隻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兩人都打着赤膊。他們一個遞胚,一個接胚往缸里貼,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動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貼餅聲,仿佛音樂伴奏,節奏感十分強烈。不消十分鐘,幾百隻缸餅便全部貼完,然後再用炭火慢慢把餅烤熟,真是叫人大開眼界。在這種大缸里烤出的缸餅,只只金黃,十分香脆[2]


視頻

福清光餅紀錄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