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禁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禁食,基督教聖經術語。

「基督教」一詞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使用時比較混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穌[1]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羅馬公教(Catholic)、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2]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在內,也就是英語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狹義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

簡介

按需要或自願地只吃少量食物,甚或完全不吃。在醫學方面來說,禁食是透過禁止進食以解除體內的毒素。

宗教性的禁食需要放下其他活動及減少進食,取而代之,是要操練禱告和專注屬靈的事情。新約中,「禁食」一詞原意是指一個人沒有進食,空着肚子。

禁食通常可分為3類:正常的,指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不進食,但可以飲用流質;部分的,限制進食,但仍可進食少量食物;絕對的,完全不用任何食物或飲品。

舊約

在舊約中,禁食被視為一種自責的行動,是為了要平息神的憤怒和打動他施行恩典。在情況危急的時候,人們會禁食祈求神,從迫在眉睫的災難中救拔他們(士二十26;撒上七6;王上二十一9;代下二十3;耶三十六6、9)。有個別的人希望借禁食,以祈求神從困境中釋放他們(撒下十二16-20;王上二十一27;詩三十五13,六十九10)。禁食跟禱告同時進行,以確保神會回應人的祈求(拉八21;尼一4;耶十四12)。在整本舊約中,禁食者常是以憂傷的態度,不斷懇求神幫助求告的人。

一般的禁食會維持1天,由早晨到黃昏,晚上便可以進食(士二十26;撒上十四24;撒下一12)。不過,也有更長的禁食紀錄,例如末底改提出3天禁食的呼籲,並且說明包括晚上和日間(斯四16);掃羅死時也有7天的禁食(撒上三十一13;撒下三35)。其他特別的禁食,有摩西在西乃山上40天的禁食(出三十四28)和但以理得着異象前,有長達3周的禁食(但九3,十3、12)。

禁食在舊約的時代中,一般可以說是被人誤用了。許多人的禁食並非是真誠地自責和向順服的表現,只是虛有其表,以求為自己建立敬虔的形象。因此,先知的呼喊正要針對這種麻木不仁的偽善。耶利米曾記載耶和華的說話:「他們禁食的時候,我不聽他們的呼求」(耶十四12;參賽五十八1-10)。

兩約期間,拉比的傳統日漸形成,禁食成為了判別猶大人是否敬虔的記號。不過,大部分人禁食,仍然只是一種禮儀而已,這種背景就形成了人們在新約時代對禁食的觀念。人在起誓時,要禁食以表明誓言的真摯(《多比傳》七12),在懺悔時要禁食(《以斯拉四書》十4),禱告要以禁食來支持(《馬加比一書》三47)。人們開始持守更多特別的禁食,有些還是自願增添的(《馬加比二書》十三12;《以斯拉四書》五13)。

這種情況發展成為一種拉比傳統,使禁食被視為一種功德,也是表示敬虔的基本行動。然而,這只是一種假意的虔誠,不過是人在外表上公開或私自在禁食日裝模作樣罷了。所以,當耶穌出來傳道,除了像施洗約翰的門徒那些苦行、禁慾的組織外,一般人禁食時都是帶着憂傷愁苦、無可奈何或是自我刻苦的心態。

新約

耶穌對禁食的理解,正好標誌着禁食在角色上的轉變,所以意義十分重大。耶穌起初的態度毫無疑問地說明,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應有參與一般的禁食,因此,也有接受當代流行的教導。但他有關禁食成熟的教導,卻與拉比的傳統截然不同。

有兩件重要的事情,提及耶穌和禁食:他的禁食是他在曠野受試探的一環(太四2;路四2),並他在登山寶訓中,有關禁食的教誨(太六16-18)。

耶穌所面對的試探,充滿掙扎。在他接受了水禮之後,聖靈便立刻把他帶到曠野去,作為末後的亞當的身分,面對撒但的試探。在試探中,他禁食和禱告,並且引用了申命記八章3節和詩篇九十一篇11-12節的話。他的禁食繫於他對神的倚靠。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對自發的禁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論點。耶穌除了斥責那些只重賣弄敬虔外表,以期取悅於人的禁食外,他更教導人們應存着堅定的信心來禁食,單純地尋求與神建立真摯的關係。耶穌沒有責備或禁止人們禁食,但他賦予禁食一個新的意義。禁食就是事奉神。

禁食這個新的觀念,建立於拯救時代的初期。其時,新郎正與人同在,是一個喜樂的時刻,人們不應憂傷。故此,當時盛行那種強調傷痛和假裝敬虔的禁食,與新時代的氣氛絕不相配。

耶穌的教導可總結為:由末世時代開始,禁食已經提升了。彌賽亞的統治已經粉碎了邪惡世代的權勢。在這個充滿感恩和喜樂的世代,禁食已是不合時宜;因為基督徒的生命並不是由悲苦所約制,而是要充滿喜樂和歡愉。不過,這國度仍未完全實現;人若清楚了解禁食的意義,是仍然可以進行禁食的。人禁食,就必須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中,懷着喜樂和感恩去進行。

禁食與禱告相關,所以,人應存有與禱告相同的心態:在神面前不賣弄外表,存心安靜,因着內心的感戴而向神稱謝,植根於信心,以尋求屬靈的長進。

——Clarence B. Bass

另參:「禱告/祈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