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祭奠英雄的節(門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祭奠英雄的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祭奠英雄的節》中國當代作家門圖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祭奠英雄的節

  祭 奠 英 雄 的 節 日

——寫在「耶苦扎」獲西雙版納州級非遺文化代表項目之際

引 子

歡喜之日又傳喜訊。

每年元月2至4日,是西雙版納州哈尼族法定的新年嘎湯帕節。龍年的頭幾天,我忙着走村串寨到各鄉鎮參加農村親朋好友的節慶活動,自家過節的時間延遲到元月6日,因為到了6號農村朋友基本過好節了,我要宴請的農村同學和在縣城的親朋好友都可以來了,關鍵是「6」代表着吉祥、順遂,我向來自信選擇在良辰吉日辦事一定順利。

6號這天,我和妻比往常提前半小時起床。洗漱完後,我先騎摩托車去兩公里新街買菜,妻子留在家裡燒水、殺雞。回到家後,我喊來了妹妹和妹夫,兩對夫妻4個人分工協作,相互配合準備節日宴席。

當晚6時,我們邀請的親友陸續到來,門氏家族慶祝2024年嘎湯帕(新年)的宴會即將在門氏窩棚開席。就在這時,我的手機響了,打電話的是西雙版納州哈尼族學會常務副會長唐標兄弟,他一是向我表示節日的祝福和問候,二是告訴我一個喜訊:由西雙版納州哈尼族學會提交的關於耶苦扎節申報非遺文化的申請獲得批准,耶苦紮成功列入西雙版納州第七批非遺文化代表項目。

耶苦扎申遺成功,是哈尼族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賀!我當即把這喜訊告訴在場所有人,正沉浸在節日歡樂氣氛中的親朋好友聽聞此喜訊,人人精神振奮,個個歡欣鼓舞,大家頻頻推杯換盞,開懷暢飲,直至通宵達旦。 耶苦扎概述

歷史上,西雙版納地區的哈尼族有12個傳統節日,分別是活舍 (紅秀)、老扛翁、欠開(播種祭)、不爹扎朗、白娥年(捉土蠶)、耶苦扎、優拉、亞雞、看耶、念崩年、窩多欠怒肖、嘎湯帕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有耶苦扎、嘎湯帕等,這兩種節日至今在所有哈尼族村寨中保存和傳承,另外,活舍(彩蛋節)、老扛翁(豎寨門)和亞雞阿培(驅鬼)在相當一部分村寨中流行。

12個傳統節日中,有欠開阿培、白娥年、念崩年、窩多欠怒肖等多個節日與農業生產活動相關,這些祭祀性活動多以家庭為單位組織。嘎湯帕、耶苦扎等則屬於全族共有,以行政區域或村寨為單位組織開展活動。

耶苦扎,是哈尼族僾尼語,其中,耶苦,是古代一個人名,據傳他是哈尼族支系僾尼人傳說中造天造地造萬物的天神「阿培明耶」的幼子,是僾尼人心目中的英雄;扎,也是僾尼語,本義為吃,這裡引申為祭祀(祭拜)、緬懷或紀念。耶苦扎,連起來就是緬懷或祭拜古代英雄耶苦的節日。

耶苦扎,亦叫耶苦阿培,耶苦即上述一位古代的英雄人物;阿培,是僾尼語,一詞多義,主要有三種含義,一是名詞,即祖爺,即爺爺的上一代(爺爺的爸爸)僾尼人叫「阿培」;二是專指已故先人;三是節日,耶苦阿培中的「阿培」即為節日,譯成漢語就是祭拜或紀念英雄耶苦的節日。

耶苦扎曾是西雙版納僾尼人12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一個,體現在歷時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活動內容最多。相傳這個節日最初時要過15天,節日期間天天在家喝酒吃肉,任何人都不准下地幹活,貧窮人家過了幾天就再也沒有酒肉吃了,他們便相約着去富有人家裡吃喝,吃着吃着,富有人家後來也吃不消了。田地里的莊稼,因為長時間沒人管理,草長得比莊稼都旺盛,這樣下去,莊稼收成就要受到影響。於是,僾尼人商量着把節期縮短至4至5天,這個情況一直沿襲到現在。

關於耶苦扎的具體內容,據我二伯羅加、外公飄克介紹,過耶苦扎時,要舉行殺牛祭祀儀式,祭祀對象是英雄耶苦和阿培(指已故祖先);耶苦扎時要組織搭鞦韆架、盪鞦韆活動(後邊有詳細介紹);要提前煮苞谷或穀子,釀造白酒,亦稱自烤酒;要蒸糯米舂粑粑,殺豬宰雞,備辦宴席,宴請親朋好友;要走村串寨拜訪長老和親友,互相祝福和問候;要在村寨「滇哈」(娛樂場所)開展一系列歌舞娛樂活動,如對山歌、跳「的博搓」(民間舞蹈)、竹桶舞、採茶舞,同時,開展刺繡比賽,舉辦男女服飾展演,以家庭為單位自願提供一桌或若干桌酒席形式組織長桌宴活動,看誰找的山珍野味多,誰的烹飪技術好。隨着時代的發展,耶苦扎這一傳統節日,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很大變化。它與傣族的潑水節、拉祜族的拉祜擴、布朗族的桑乾節一樣成了節日搭台、經貿唱戲的平台,成了民族團結的大舞台。

耶苦扎雖然是一個重要節日,但這個節日自古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過節月份和日期。從目前國內的西雙版納、普洱等州、市,以及緬、泰、老等東南亞阿卡人(哈尼族)開展活動的情況看,耶苦扎的時間通常在每年公曆的七月中下旬或八月初之間,選一個屬牛日為起始日。具體月份和日期則由各村寨嘴瑪(寨主)自行決定。

事實上,有不少社會學者、文化人士多次呼籲或發出過統一耶苦扎過節時間的呼聲。

2017年,西雙版納州哈尼族學會曾在南糯山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耶苦扎節期統一事宜。筆者有幸參加了那次會議,會議在聽取與會專家、學者的建議和意見的基礎上,曾明確建議耶苦扎節期統一於陽曆7月最後一輪屬牛日為起始日舉行活動,會後還卬發了文件。但從後來的執行情況看,這個決定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各地哈尼族村寨依然我行我素擅自組織過耶苦扎,暫且不說在西雙版州的範圍,就連哈尼族最集中的格朗和鄉也統一不了。以2023年為例,格朗和鄉5個村委會,帕沙村提前在7月份的第一輪屬牛日過,南糯山、帕真、蘇湖、帕宮村則於7月的最後一輪屬牛日即21日開始。而勐海縣的西定、打洛、勐宋則固定在每年公曆的8月初。

看來,統一和規範耶苦扎的時間和內容,州、縣哈尼族學會和相關部門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耶苦扎,祭拜英雄耶苦的節日

耶苦扎,是祭拜英雄耶苦的節日,耶苦,是我們僾尼人傳說中的民族英雄。

僾尼民間流傳着很多有關耶苦扎由來的傳說故事,每一種傳說都與耶苦有關。1987年,筆者在勐海縣第二中學(後改稱格朗和中學)執教時,根據鄉政府召開的「耶苦扎」座談會紀要,整理了一則題為《耶苦扎的由來》的民間故事.該文先後被《西雙版納哈尼族民間故事集》《雲南民族報》「慶祝格朗和鄉建鄉40周年專版」等收錄和刊發,成了如今陳述耶苦扎來歷的通用依據。故事大意是這樣的:相傳古時候,僾尼山寨發生了一次嚴重的蟲災,成千上萬隻頭上長角、身大如狼的害蟲,啃吃完田地里的莊稼作物,又登上僾尼人的木樓糟蹋主人家穿戴的衣物。僾尼人用刀砍害蟲,被砍斷成兩截的害蟲又獨自變成完整的一隻,害蟲越來越多;僾尼人用火燒它,火一燒起,害蟲身上就會長出翅膀飛走;僾尼人改用水淹,可害蟲會游泳,水也淹不着它,僾尼人對害蟲恨之入骨,卻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只有長吁短嘆無可奈何。天神「阿培明耶」了解到這一情況,很是同情,委派自己的小兒子耶苦下凡到人間解救遭受苦難的僾尼人。耶苦通過反覆觀察,發現害蟲喜歡吃有腥味的東西,他割破自己的手腕,用自己的鮮血拌上毒草餵害蟲,害蟲被消滅了,耶苦也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據說,耶苦去世的那天是屬「牛」日,從那以後,每年這一天僾尼人都要殺水牛祭奠耶苦,久而久之形成了耶苦扎節。

還有一種說法是,耶苦為解救苦難的僾尼人遇難後,耶苦的兒子苦裡苦拉(音譯)按照僾尼人父子連名的習俗,將耶苦犧牲日定為祭祀日,並代代相傳,從而形成了耶苦扎。 殺水牛,祭祀英雄、慰勞民眾是耶苦扎節固有的傳統習俗

哈尼族過節,一般以家庭為單位殺豬宰雞,備辦酒席,先以虔誠之心祭拜祖先,接着宴請賓朋好友。耶苦扎與其他節日不同的是,這個節必須是以自然村寨為單位統一過,而且,節日頭一天要以村寨為單位宰殺一頭或數頭水牛(條件好的村寨則以小組為單位),牛肉(包括骨頭、腸肚等)要根據這個寨子的戶數平均打堆,村寨里的每一戶人家都有一份,這體現了哈尼族僾尼人民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老少無欺和人人平等。每家主人要用牛肉和其他祭品(如茶、酒、糯米粑粑、雞肉稀飯等)先行祭祀英雄耶苦和其他已故祖先(阿培)。

耶苦扎是我比較看重的節日,每年耶苦扎期間,我都要拜訪好多親朋。去年7月18日,是格朗和哈尼族鄉「耶苦扎」的起始日,我應邀去小賀拉新寨桑戈家。小賀拉地處縣城東南部,從我居所門氏窩棚到小賀拉全程11公里,其中三分之一是柏油路,三分之二為水泥路!我們半小時便抵達了目的地。出發時,我給桑戈打了電話,告訴他我們已在路上,言下之意是可以準備飯菜了。我們到達他家的時候,桑戈以及他兒子、母親在廚房忙着張羅午餐。桑戈不無歉意地說:今天是過節第一天,早上寨子裡殺牛,我家又剛殺了一頭豬,各家忙各家的,請不到幫手,午飯得晚一點吃。桑戈說着,把我們帶到屋外陽台左邊的茶几旁,叫我們邊喝茶邊閒聊。說完,又進廚房去了。桑戈的媽媽知道我們平時吃得早,擔心我們餓肚子,拿出幾塊剛舂好的粑粑讓我們吃,墊墊底。

約莫過了半小時,出門祭拜村中長輩和家族老人的桑戈老婆回來了。她顧不上歇息,抬出一張大篾桌擺在我們陽台右側,在客廳擺了一張小一點的桌子。接着,一家人忙出忙進,端菜的端菜,擺碗的擺碗,一會兒就把兩桌子飯菜都上齊了。今天來的客都是桑戈家的親戚和朋友,彼此間互相認識,年紀大的是桑戈叫的,和桑戈一起在陽台吃,年輕的客人是桑戈兒子叫來的,跟桑戈兒子在客廳吃。桑戈的妻子、母親,還有從城裡回來的桑戈的妹妹則繼續留在廚房裡忙碌,負責熱菜、加菜、迎客送客,這是哈尼族當家女性的傳統美德。

席間,我發現有多個菜品是用牛肉加工的,如剁生、牛爛烀、酸筍煮牛肉、涼拌牛肚、火燒牛皮(用於蘸剁生)等。哈尼族有個習慣,耶苦扎第一天,第個村寨都要殺牛祭祀耶苦。據說,耶苦犧牲那天是屬牛日,哈尼族向來敬重水牛,殺水牛祭祀耶苦體現了哈尼族對英雄的崇尚和敬仰。

曼丹,是我經常光顧的僾尼山寨,原因是那裡有我9年寒窗共讀的同學先培,有幾年前相認的一奶所生的胞妹加培,還有好客大方的好兄弟康四。

我本來是打算20號去曼丹的。在與先培同學的微信聊天中,我得知她的女兒20號要回貴陽,在勐海的兩個姊妹也要跟着去貴陽玩幾天。先培有4個女 兒,兩個嫁到了貴陽,兩個留在勐海。孝順的女兒過年過節都要回來陪伴母親。3女兒不久前領養了一個小孩,這次沒有回來,在勐海的大姐和小妹這次就是去貴陽看這個小孩的。孩子們一走,家裡就只剩先培孤零零一人了,我不想讓她辛辛苦苦籌備節日盛宴款待我們,所以臨時更改了原定行程,提前一天去曼丹。

我同時邀約了縣城裡另一位同學禾伍,我們各自從不同方向驅車出發,說好在曼丹先培家會合。我開車比較慢,家又住城郊,提前10多分驅車出發,於11時30分抵達曼丹籃球場,先停車,再打電話問禾伍,他說還有10多分才能到,叫我直接去先培家等他。

到了先培家,但見先培和小女兒正在廚房忙活,長女和二女兒則在陽台揀折二根。同學中,先培是有福氣的,生了4個小孩,全是女兒,個個貌美如花,關鍵是個個懂事乖巧,關心孝順母親。先培常說,只要女兒們回家,她就少做或不用做家務活。而這,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同學是望塵莫及,只有羨慕份兒。

在與先培閒聊中,禾伍同學來到了,飯菜也準備就緒。先培和三個女兒一齊動手,分別在陽台和伙房各擺了一桌,先培的女兒們和她們約請的年輕人在廚房,我們3個同學在陽台,開席前,先培通過電話叫來了李成母子倆、弟妹加培還有她的親家,湊夠了一大桌!

因為是同學和親戚,席間有很多話要說,我們邊吃邊聊,邊喝邊侃,席間還有人不斷加入,每增加一人,我們又加一杯酒,就這樣,一頓午飯竟花了3個多鐘頭。直到下午4時,我們在鄰居康四兄弟再三催促下,離開先培家,跟先培、加培一道轉移去康四兄弟家。兄弟康四家又為我們張羅了一桌豐盛的宴席,直到夕陽西墜夜色漸濃,東道主才肯讓我回家。

離開康四家,我再次跟隨先培回到她家。這是哈尼族代代相傳的習俗:凡到僾尼寨探親訪友,無論你一共停留多久,去探訪多少人家,返程前必須再回到最先去的那家,由那家主人歡送至村口,最終踏上返程路…… 鞦韆,是耶苦扎最主要的娛樂器具

7月20日是周三,上午10時半,我們如約前往蘇湖村丫口老家。

丫口老寨是我們3姊妹(我、姐姐、妹妹)出生、成長的故鄉,我在那裡學習、生活了17個年頭。直到現在,丫口老寨仍有我很多的親戚、同學和朋友,臨近耶苦扎的時候,寨里有好多親戚、同學都向我們發出了熱情的邀請。

老天有眼,天公作美,我們出發時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着,快要抵達寨子時,雨住天晴,風清氣爽。我們的心情也如放晴的天空格外輕鬆、愉快。我們先去妹夫的侄姑爺黑四家吃午飯。後來,妹妹帶着她嫂子去了她初中同學車三家。妹夫等一眾男生繼續坐在桌邊吃喝。我不好酒,坐功也差,席間,我先後離席好幾次,下樓在屋後轉悠、觀賞風景!

下午4時許,我們離開黑四家,原路返回到丫口老寨籃球場停車。球場中部一側有20多年前由我組織修建的「功德碑」,球場南面有前些年修建的社房兼活動室,另一側立有一架巨型秋車架。鞦韆,僾尼(西雙版納哈尼族)語叫Lavqceq(拉徹),盪鞦韆,叫Lavqceqbiq(拉徹畢)。它是耶苦扎最主要的娛樂工具,也是聖吉之物。每個村寨每年耶苦扎時,先要搭建一個鞦韆架,鞦韆一般由4棵粗壯結實的栗樹相互交叉,配之以秋梁、秋繩搭配而成。

立鞦韆、盪鞦韆有很多規矩和要求,節前頭天,村寨每家派一男子相約去山上砍作為秋柱的栗樹,每棵樹上留一節帶有枝葉的頭,扛回寨里滇哈(娛樂場)後,由嘴碼(寨主)先選適合栽柱地點,親自挖洞(至少要挖3鋤,然後交其他代勞)。鞦韆搭好後,亦先由嘴瑪先行祭秋並試盪3下,其他人才可開盪。耶苦扎結束,由嘴瑪將秋繩收起繞至秋梁,嚴禁任何人盪秋,也不許男女青年在秋架下談情說愛,直到鞦韆倒塌、腐爛,也不能將其拿回去當柴燒或作他用。

以往過耶苦扎,寨里男女老少要組織各種形式盪秋活動,場面非常壯觀,所以,耶苦扎又有Lavqceqbiq之稱,即打秋節!

今天我們見到的丫口老寨的鞦韆,是由四根粗鋼管做成的,屬於永久性鞦韆,每年只需砍來一些新鮮樹枝,分別插入4根鋼管(秋柱)頂端口,偽裝成樹頭!

無獨有偶,7月31日,在勐混打別寨,我發現那裡的鞦韆也是鋼管做的,看來,在倡導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當下,這種不用砍樹、省時又省力的鋼質代替樹木做鞦韆的新時尚勢在必行,值得點讚。

我妻子和妹妹以往很少到秋場來,現在鞦韆就在眼前,她們頗感新奇,躍躍欲試。我妻子先行盪了幾個來回,接着,妹妹也盪了幾次。我自己關注的是功德碑,我站在功德碑旁,叫妻子拍了幾張照。爾後,走近鞦韆架,為倆妯娌拍了幾張盪秋圖。

這時,有一群來自城裡的青年男女正在秋場玩耍。看着陽光下秋架旁歡呼雀躍的人們,我的眼前忽然浮現出1987年老家丫口老寨鞦韆場上的熱鬧歡騰的場面:我的「阿活」(嬸)德白右手扶着秋柱,左手插在衣包里,正起勁地唱着鞦韆歌:

兒勒,兒勒

一年有十二月

不是月月有節日

一月有三十天

不是天天得玩耍

今天是耶苦扎的日子

是僾尼人盪秋的日子

來吧,住在村頭的阿里(伙子)

快快來盪鞦韆

來吧,住在寨尾的阿布(姑娘)

快快來盪鞦韆    兒勒,兒勒

勞動時不要想着玩樂

過節時不要想着幹活

大家來盪鞦韆吧

盪一次,五穀豐登

盪兩次,六畜興旺

兒勒,大家來盪鞦韆吧

鞦韆高高盪

盪去今年的艱辛與疲勞

鞦韆悠悠蕩

盪來明年的幸福與歡欣……

離開鞦韆場,小心翼翼穿過勐格路,來到公路下方的則伍家,與等候在那裡的方二叔、朗路孃夫婦會合,來了一次熱鬧隆重、祥和歡樂的親戚大聚餐。 粑粑,是節日祭品,亦是饋贈貴賓的珍貴禮物

7月20日晚上,我接到阿布德電話,說她家明天在養殖場搞野炊歡度耶苦扎,要我帶家人和朋友去玩。

阿布明德是格朗和大賀拉人,早年外出打工謀生,成家和在勐海縣城開店做生意。我和她同宗同祖,僅相隔三代,算是近親。至今,我們還共用一個Aqpoeqbawvqlawvq(祭祖神壇)。她年紀比我小,按習慣我叫她阿布(哈尼語,對年輕女性的尊稱)。考慮到野炊地點在縣城東郊,路程不遠,關鍵是去的話還可以見到眾多親戚朋友,想到此,我欣然應允。

21日上午11時多,我攜妻子、岳母和侄女小朱朱,我親自駕車,由15歲的侄女坐在副駕駛室,一路負責導航指引方向,不到一鍋煙功夫就順利抵達目的地——阿布德養殖場。

養殖場坐落於曼先村境內,原為一片荒壩,總面積大約10來畝。勤勞的主人把其中一半開挖成魚塘,剩下的另一半場地用於養雞鴨。雞場建有圍牆、大門和房屋,吃的、玩的、住的一應俱全。我們出發晚,12點多才到,先於我們抵達的人已開始用餐。我們先把帶去的水果、飲料等禮物交給出門接應我們的阿布德,然後跟隨她來到雞場前面的魚塘,魚塘的正面、西面各建有一小棟水上餐廳,每個餐廳都備有燒烤器具和食材。我們走進西面的那個餐廳,其時,餐桌邊有若干個客人,正圍坐在鐵烤架旁,邊烤邊吃。交談中,得知其中的兩位傣家少婦系姊妹,來自勐巴拉納西的曼蚌傣寨,其中一位帶有一小孩,據說小孩是4年級學生,與阿布德的女兒是同班同學,人群中還有一個操外地口音的漢族,從年齡和相互間親密關係看,我猜測該漢人是其中一位傣家少婦的老公。

在西雙版納,節日是民族團結的象徵,無論哪個民族過節,主人都會熱情邀請四鄰八鄉的朋友。今天與我們同桌的有漢、傣、哈尼、拉祜、彝5個民族。他們有的來自昆明,有的來自景洪,更多的是勐海本地人。桌子中間的爐火正在滋滋燃燒,烤盤上的粑粑、羅非魚、豬肉、豆腐等烤得焦黃,誘人的香味在室內瀰漫,向四周飄灑。大家相互祝福,相互勸吃、勸喝,好客的主人不時催促服務員過來,詢問我們需要什麼,裝有自烤米酒、飲料、黃飯、白糯米飯的器具堆滿一地,拌好佐料的新鮮魚、生態雞、小耳朵豬肉和其他原料正源源不斷送進來,看來,主人今天不把大家餵撐灌醉是不肯罷休了。

美酒要有美食,歡樂需要優美的故事,席間,有人多次詢問耶苦扎的含義和由來故事,回答這些問題,對於我這個從事哈尼文化研究的人來說不是一件難事,我自告奮勇,熱心向大家介紹、傳播哈尼族節日文化知識和習俗。

和其他節日一樣,過耶苦扎要舂粑粑,粑粑是祭品,要和牛肉等一起祭拜耶苦和其他祖先,粑粑是節日食品,每個人都要先品嘗粑粑;粑粑同時亦是禮品,好客的主人一定會包幾片粑粑饋贈尊貴的親朋好友。 吃喝談笑間,時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此時的我已經酒足飯飽,腿腳也有點酸麻,我幾次起身離席,在魚塘邊蹓達轉悠!直到太陽偏西,想起家裡尚有嗷嗷待哺的雞崽,我不得不與同桌的美女帥哥們道別。

行至門口,阿布德追了過來,她遞給我一包糯米粑粑。她說,這粑粑是她自己手工舂制的,味道比機器舂得好。返程路上,我又遇到了好幾場人正趕往阿布德養殖場。阿布德人緣好,朋友多,看來,阿布德和她家人今天一天註定要在歡樂和忙碌中度過了。

從阿布德養殖基地返回家不久,我又接到夯更同學電話,她讓我邀約一些同學去她家過節。於是,我立即聯繫了禾伍、邊大、先培、查連、夯背等小學、初中9年同窗同學,馬不停蹄趕往大賀拉夯更同學家。我們這批同學,小學、初中,9年同班同學,47年前畢業後,有的參加工作,有的回鄉務農,其中大部分同學,數十年間未曾聯繫過。現如今,同學們都活成了年過半百的老人,成了爺爺和奶奶。大家久別重逢,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小飲幾杯後,心情亢奮,膽量也壯起來。學生時代的生活,譬如,某某給某某遞過紙條,某某給某某送過毛巾,還有某某對某某好感,等等,一時間成為中心議題。但說實話,我們小時候,學校管制相當嚴厲,學生間是不敢明目張胆地戀愛的。唯一相同的是,任何時代,正處青春期的人對異性的暗戀與思念是不可避免的,表達的方式亦是多種多樣的,當然都是隱秘的。我敢確定的是,我們班同學之間談戀愛的人肯定不多,真正在同學之間戀愛成功結為夫妻的只有今天的主人夯更與老奪同學,可惜老奪同學英年早逝,讓自己的老伴年輕守寡。否則,今天她倆必定成為同學們調侃、攻擊的對象。我自己是愛情的晚熟者,初中畢業時剛滿17歲,讀書時根本不懂男女之情。不怕大家笑掉牙,我直到23歲才開始戀愛,而且是女方主動給我寫的信,第一位戀人兩年後成了我的前妻。當然這並不影響同學之間的調侃,大家都知道,飯桌上的說笑全當娛樂,誰也不會把它當真。同學家的上空飄蕩起歡樂的歌聲:

一天說不見也能遇見10個美女

可惜見誰也不如見你一面

一天不聽也能聽到10個姑娘的聲音

可惜聽誰的直聲音也不像你的聲音

我想把筍葉刻成你的模樣掛在床頭

想你的時候看看牆上你的樣貌

可它始終不是你真容……

人,往往是一個茅盾體,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謙遜,你勸我我推你,誰也不肯帶頭。可情緒一旦調動起來,唱歌的欲望非常強烈,不用指名道姓,就有人主動獻唱。

你是一個美麗的姑娘,

清秀的面龐像「活回老珠」(鴿子)

可惜你不是「活回老珠」

你若是「活回老珠」

我一定捉你回家精心餵養

你溫柔的聲音像甘甜泉水

可你畢竟不是泉水

我無法捧你來解渴……

時針,滴滴噠噠向前;歌聲,繼續在大賀拉的上空震響。儘管大家還沒有盡興,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今天從11點多來到大賀拉,現在已經是夕陽西下的傍晚了,我們該告辭了。作為此次活動的倡議者和組織者,我提議所有從外面來的客友一起來一首告別的合唱:

親親的兄弟姐妹們

分手的時候到了

我們該回家了

你們不要難過

我把思念留給你們

你們不要悲傷

我把歌聲留給你們

明年的今天我們還要來

大家痛痛快快鬧個夠……

合唱結束,我們準備告別,主人與村民不依,執意要我唱一曲。實在沒法,我清清嗓子,唱道:

你在的地方我都想在

無論你在哪裡

請允許我跟你在一起

你去的地方我都想去

無論你去哪裡

請允許我陪你一起去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

我都想跟你在

今生今世我都想跟你在

下輩子我還要與你在一起……

曲終,我們向主人夯更和在場者一一道別,懷着依依不捨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我們的身後,傳來了東道主深情的歡送歌聲……[1]

作者簡介

門圖: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勐海縣文聯副主席,勐海縣作家協會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