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山下(歐陽杏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神山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神山下》中國當代作家歐陽杏蓬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神山下

大壩口河——這一條河經過每一個村,那段河就以河邊的村子做名字。從大壩口水庫——修了十幾年,也沒修成的水庫流出來,過馬頭上,就叫馬頭上的河,過唐家洞,就叫唐家洞的河,過神山下,就叫神山下的河,村與河,完全融在了一起。每個村都在河裡都起了小壩,小壩上安裝了小水力發電機,不是為照明,而是為了看電視。每個村口,都有青石板砌的洗衣埠頭。每年夏天,這河都發幾次洪水,洗衣埠頭的石板,被洪水沖得歪歪斜斜,有的掉進了水裡,有的石板下面被水掏空,靠兩個當力的亂石撐着,搖搖欲墜。好在家家戶戶都挖了搖水井,洗衣埠頭荒廢了。水波在洗衣石板上蕩漾,周而復始,愈加孤清了。

大壩口來的河向東流。

龍溪在龍溪學校的香樟樹下轉彎,匍匐在田野里向西流。溪的兩岸,都用石頭加固,條石,或者亂石,砌在一起,留了很多空隙,長黃荊子,長冬茅草,長野菊花,長藤蔓。到了夏天,河兩邊的植物在河心碰面,相互安撫,發出陣陣碎語。河上還有一架單板石橋,橋下的水,像風中青布匹一樣晃。

在神山下山腳——這山腳像雞喙伸出來,攔住龍溪,也攔住大壩口來的河,與北來的大河舂水會合,成了一個十字,繼續南奔。

神山為什麼叫神山?

當地只有一個解釋:神仙住的山。

什麼仙?

無解。

平田人說是祖先從江西搬來之前住在神山,搬來湖南之後念故土,把這山叫做神山。神山下院子說自己的村子建在神仙住過的山腳下,所以叫神山下。

誰是誰非?

歷史的手沒有留下印跡,無從可考。我倒傾向前者。因為,本地人沒法說清楚這山住過什麼仙。神山之所以叫神山,因為來自故土。故土,是心裡的神。山腳下的舂水上,原來是用亂石砌礅,架水泥板當橋。橋面離水面不到一尺,舂水發一次洪水,橋就丟失一次。在上面幾百米遠的地方再修長橋,木橋,水裡立木架子。橋板搭在上面,離水面一丈。人走在上面,木板橋吱吱呀呀響。橋下水流如練,水光恍惚人眼。看久了,都想一蹦跳下去。這橋即使高,也不耐大水衝擊。一發大水,水裡的木架都被沖走沒蹤影,別說橋上幾條杉木穿掇起來的橋板了。

遇到大水,河西鄭家的人出行,繞道闕家,或毛家壩,多走三五里。

站在神山腳下,可以看到淌嶺腳下的闕家,遠遠的,如山腳裊繞的一抹黑煙。其實還可以看更遠,被舂水繞着的羅壩院子、立在河堤上像個莊園似的蔣家壩院子,都可以看到。以壩命名,村前肯定有水壩。但舂水婉若游龍,不是幾個石壩可以困住和馴服的。舂水一路,兩岸都是楓楊樹,樹幹抱圍粗,枝葉稀疏,好像是被舂水折騰的。而舂水兩岸的田野,漠漠生煙,蒼茫一片。如果不是周圍的青山圍剿,還以為到了大平原。這是寧遠最平坦的地方,萬畝良田相連,靠着舂水的澆灌和滋養,養活了山腳下大大小小數十個村子的人口。那些村子如幽蘭,一叢一叢長在舂水兩岸,散發出人間煙火味,安撫時光不涼。

我非常喜歡神山下三水交匯的地方。

東望,可以看到龍溪學校,可以看到平田院子的一角。龍溪學校是寧遠北路最古老的學校之一,由古寺廟改建,不僅供平田人上學,附近的鄭家院子、闕家院子的學生,也來這裡讀書。連接幾個院子的,是清一色的石板路。石板路在田野中蜿蜒,田野是山與山拉起的一片錦綢。人在其中,宛如螞蟻。村口的樹,倒像老婆婆一樣閒情,在聞着稻花香。夕陽下,用竹竿扛了五六隻黑鸕鶿的魚人從黑瓦村莊裡將軍一樣走出來,到了河邊,竹竿一揮,黑鸕鶿撲下河,在水上撲騰幾下翅膀,即鑽進水裡眨眼不見。帶着棕絲斗笠的魚人過了三水交匯的地方,進龍溪鸕鶿像老鼠一樣在石頭附近亂竄,或沒入水底。魚人在岸上,除了偶爾伸竹竿拍打一下水面,給鸕鶿傳命令,更多的時候,像我一樣,在看山看水。

西望,鄭家院子零零散散落在田野上,像是神山往舂水撒下一網,鉛墜卻飛了,一路飛到西山腳下,沿山坡滾下來,散落各處,成了鄭家的黑瓦屋。

西山橫亘,座座上山峰如座座如簇起的五指尖,披霧拔雲,鳥都飛不過。

神山沒有綿延的山巒,也沒有神仙,孤孤單單,但也有神奇的一面。

神山北面長得都是白茅,開花如葦。從山腳直到山頂,一根根,像羽毛一樣光滑細膩。北來的風被神山擋住,風成了細膩的梳子,把每一棵白茅都梳理成同一個方向,這神山猶如披上了一件羽衣霓裳。夕光加持一層金黃,看起來更為寧靜端莊富貴。

神山更為神奇的是北面這坡上,幾乎找不到亂石——哪怕南面山石累累,像一堆老鼠開會,牛群上山,北面卻光滑如削,壁立千仞,陡不可攀,直逼青天。

三水在這裡匯流,河面更寬。可惜,這裡的人出行喜歡陸路,不喜歡水路。據說,夏天,在這裡套上兩個汽車輪胎,沿河而下,可以漂到十里外的雙井圩,趕鬧子,喝紅薯酒。不方便的是,只能漂下去,卻劃不回來。站在河中央的水泥橋板上,極目南望,水流如鏡,沒入楓楊樹林。再往下,應該是柏家院子、毛家壩。柏家院子有廣闊的田野,舂水應該在田壟之下緩流潛行,再過楓樹樹圍合的毛家壩,向雙井圩流去,水流更緩。水流緩慢,容易積水成潭,還有毛家大壩的阻攔,水更深,滋養出了一群打魚為生的人。

放鸕鶿的人呢?

在河岸上已經看不到人影兒。

對面的神山下村,屋瓦上已經升起了縷縷白煙,在與西山的暮色遙相呼應。

要看這一片大地,在神山下,可以呆一整天。

呆一整天也許不夠。

神山在發呆,估計也應如我,看痴了。

哦,過了神山下,西走就是外婆家。 [1]

作者簡介

歐陽杏蓬,湖南人,現居廣州,經商,散文領域自由寫作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