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奇天書凡人讀(冷清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神奇天書凡人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神奇天書凡人讀》中國當代作家冷清安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神奇天書凡人讀

威廉二世死亡之謎」、神秘的「彩衣笛手」、「耶穌死而復生之謎」、「誰是三皇?誰是五帝?」「傳國玉璽之謎」等等。這些籠罩在大千世界裡的層層面紗,讓人撲朔迷離。然而,隨着「紅崖天書」之謎的破解,讓人們從中感悟到,大千世界的神奇,歷史文化的沉積,都將被人類的聰明才智所解疑釋惑。

2005年的春天,我隨戰友和幾位同仁成行,去安順拜訪老友。期間,在安順市一位歷史學者的引領下,從安順出發,驅車前往,不遠的路程,很快走進「紅崖天書」這個神奇的地方。泊車山下,徒步沿崎嶇小道上山,道路十分陡峭,大約十幾分鐘,我們相繼到達。「紅崖天書」 曬甲山西側岩壁上,有一塊長約100米、高30米的土紅色的石壁,上面分布有20餘個非鐫非刻、非陰非陽、似隸非隸、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符號,字跡紅艷似火,虬結怪誕。文化學者周老先生告訴我們,這就是被世人稱為絕世之謎的「紅崖天書」。面對着眼前長10米、高6米的範圍內,用鐵紅色顏料書寫的古文字,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斗,神秘莫測的歷史遺蹟,大家議論紛紛。我們手拂着像字又像畫,千奇古怪的石痕,當然更是不得而知其中的奧妙。也難怪,我等凡夫俗人,豈有識得天書之理。

近百年來,「紅崖天書」引起了眾多中外學者的研究興趣,曾有「諸葛碑」、「古彝文」、「自然石花」等推斷,甚至有人推測這是外星人留下的遺蹟。據說當年郭沫若丁文江等著名學者也曾嘗試破譯,但一直沒有定論。為此,當地政府曾開價數百萬懸賞破譯謎底之人。時間自然過去了很多年,仍無果而終。

2006年底,林國恩正式發表破譯「紅崖天書」研究成果,出版《紅崖天書》,為中華文化史上寫上濃厚的一筆。這一成果包括考證要點和譯文兩方面。考證要點是:確認清代瞿鴻錫摹本為真跡摹本,文字為漢字系統,全書應自右至左直排閱讀;從內容分析,「紅崖天書」成書約在一四○六年,是明初遜國建文皇帝所頒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詔檄」。林國恩首先是對其眾多的各種摹本進行分析,確認了原跡摹本作為依據。接着從古文字、繪畫方面找出其中與歷史事件和人物相聯繫的基本特徵。經過反覆研究,專家首先確定了一些明顯可辨識的文字,在摹本的左上角,出現了明顯的一個「允」字和一個「甲」字,左下角出現的是一個篆文「丙』字,「丙」字的右邊是古文中表示武器的「戌」字,右上角出現的這個符號下面是個明顯的「心」字。專家發現,緊貼在一起的「丙、戌」二字,與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表示紀年的「丙戌」年號非常一致,目標就集中在這個年代當中。然後斷代研究,吃准在時間,哪個時間段,然後在這個時間段找史料跟這個圖文來進行對照。大膽推斷「天書」出現的年代至少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前,因為這一年,有關紅崖天書文字記載的詠紅崖詩篇才第一次出現,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史書和地方志上,對於紅崖天書這樣很有名氣的奇特碑文,居然沒有絲毫記載,因此專家作出大膽推斷,紅崖天書的出現是在明朝時期。查閱中國的歷代年號表,「丙戌」年正是明朝時期的1406年,那麼天書上的其他符號與1406年會有什麼關係呢;這時右上角出現的「允」字讓專家眼前豁然一亮。經過分析,這個「允」就是明朝朱允炆的允,那麼下邊的這個「丙戌年」,也就是1406年,那從這個單獨分析,這個天書與建文帝遁逃雲貴有關。關於他的流落的傳說,最多的是在雲貴這一帶,史書上,主要是野史上在這方面的記錄很多,還有建文帝在當地寫的一些詩歌,有這種記載。現在,在貴州地區有着很多當年建文帝流落此處的遺蹟和傳說。如果說建文皇帝被燕王推翻後來到了貴州,那麼,紅崖天書上的奇怪文字符號記載的真與建文帝有關嗎,林國恩先生在隨後對紅崖天書摹本的考證中,又找到了令他興奮的證據和推論。按照古文從右往左閱讀的順序,在摹本右上角出現的這個符號,「心」字上方像一個反寫的「乙」字,「乙」字最早是燕子的意思,但這裡卻為什麼反寫呢,這時林國恩突然領悟,「乙」字反寫就是燕反,燕反不正是影射燕王朱棣造反嗎。而「心」字又有些歪斜,這不正是暗指一顆歪心嗎。連起來就是燕王造反、一顆歪心,意指燕反之心,而這正與史實相吻合。整體布局。或許這是一種巧合,然而在對摹本的的整體布局系統分析,仔細推敲後,林國恩又發現了更多與建文帝有關的信息。摹本右上角的這個孤立的像品字的符號,在分解之後,分明就是篆書變體中的「允、文、上」三個字,把隱藏的這三個字組合在一起不正是允文在上嗎。而在歷代皇帝的很多收藏書畫或把文中,右上方都有一個皇帝的印章,預示着皇帝的權利至高無上;這種格式俗稱皇抬頭,那麼摹本上方的這個品字符號不正好意味着建文帝的印璽嗎。據林國恩先生介紹說,他所依據的翟鴻錫的摹本,每一個字的背後都透露着非常深刻的含義,假如說把這些含義綜合在一起的話,就會發現整個事件的脈絡非常清晰。據他講紅崖天書所寫的內容是一篇建文帝討伐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一篇檄文,在檄文當中建文帝控訴了他的叔叔永樂大帝是如何篡奪他江山的這個事實,當時隱匿在貴州山中的建文帝,因為十分想從叔叔手裡把這個皇位給奪過來。一直希望老百姓都能夠支持他東山再起,於是就寫了這樣一篇討伐永樂帝的檄文。但在當時那個政治氛圍之下,永樂帝怎麼可能允許建文帝這麼大張旗鼓地討伐他呢,於是建文帝也有他的一個高招:用矛盾的方法來證明他的存在,他命令他的手下想出了一種變形的文字,把這些變形的金文、還有篆書、象形文字、圖畫的形義等綜合在一起,製作出了這樣一種看了之後不解其意的變形的文字。從內容分析,「紅崖天書」成書約在1406年,是明初遜國建文皇帝所頒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詔檄」。全文直譯為: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御製)。

上述這些文字所述,那是後話。當時我們一行數人,只能無功而返。除去登山的勞頓,別無所獲。今年的夏天,朋友從貴陽打來電話,告訴我如今的「紅崖天書」不但是貴州的一處神秘景觀,經歷代學者先賢孜孜不倦不斷探索,山岸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號,卻蘊藏着無窮怪異,穿越時空的非凡意義,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格外重視。

有聯云:白水如棉,不用號彈花自散;紅崖似火,未得薪烘焰亦高。此聯之妙,竟收黔中兩大勝景境熔鑄一聯。上聯中的"白水",既為瀑名,又狀水態。從天而降,倒瀉深潭,噴珠搗玉,確實無需紡彈之號,墜潭白水噴射四散,蔚為奇觀。 下聯中的"紅崖",既為山名,又狀崖色,以巍峨之崖,橫空出世,如火如荼,當然不要柴薪之助,亦能如焰騰空,在萬山之中更顯炎烈之態。可見,「紅岸天書」景觀,更顯深藏貴州秀美山川中耀眼星星的奪目異彩。 [1]

作者簡介

冷清安,男,仡佬族。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生於貴州省石阡縣。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大學中文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