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祝英台近·掛輕帆(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祝英台近·掛輕帆》

作品名稱:《祝英台近·掛輕帆》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祝英台近·掛輕帆》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二月。上片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蘇軾胸中的憂愁。下片寫蘇軾欲擺脫愁情而又無可奈何,只得從神話夢幻中去尋找慰藉。該詞是一首「惜別」詞,通過在水上的見聞、幻想,借歷史神話以諷刺積貧積弱的宋王朝的現實,抒發了蘇軾的憂民之情。

原文

譯文

船帆輕掛,大槳急飛,過了一城又一城,到了嚴子陵垂釣的江濱。喝酒過度,必成病態,以至鬱悶而精神空虛。只有依靠枕頭,聽那大槳發出的叫聲可資慰藉,極為悲痛的斷腸遊子型的外任官蘇軾,眼前閃現着的是叢列成行的雲霧繚繞的山峰,煙雨重重籠罩的樹林。回過頭去看,桐廬縣城在哪裡呢?已經看不到了。

但是頃刻之間就要離開了,分別的愁緒更加使人變得憔悴。那就只有從朝雲暮雨的巫山男女歡會的神話夢幻中尋求解脫。不論舊愁還是新歡,對山村的思念也沒有了。不大可能再看到山村人了,但是對他們的痴情和思念沒變。只有求別人帶去一首詞。[2]

創作背景

熙寧六年(1073年)二月。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視察富陽、新城、風水洞、桐廬,過嚴陵瀨(tǎ)後返回杭州,作該詞哀嘆民生的多艱。[3]

賞析

上片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蘇軾胸中的憂愁。「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台路」,寫出了蘇軾在富春江上輕快行程的生動形態。一個「掛」字,一個「飛」字,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勢,形象傳神。「酒病無聊,攲枕聽鳴艫」,寫蘇軾醉臥船上的情景。頗似金代元好問《讀書山月》「牆東有洿(wū)池,攲枕聽蛙鳴」的神韻。「斷腸簇簇雲山,重重煙樹」,情緒一變。以醉眼朦朧中的景物托情,流露出蘇軾渺茫的孤獨感。「簇簇」、「重重」,將沉鬱心緒襯托得十分逼真。「回首望,孤城何處?」用設問手法,進一步渲染蘇軾對桐廬山村哪堪回首的憂嘆。那是一幅悽苦的生活景象。

下片承上一轉,寫蘇軾欲擺脫愁情而又無可奈何,只得從神話夢幻中去尋找慰藉。「閒離阻,誰念縈損襄王,何曾夢雲雨」,寫蘇軾頃刻離開釣台的沉思,但又被現實阻礙,愁思更加抑鬱,人面顯得憔悴。有宋代歐陽修《怨春郎》詞「惱愁腸,成寸寸,已憑莫把人縈損」的滋味。「舊恨前歡,心事兩無據」,不論過去了的舊愁也好,還是昔日的新歡也好,內心裡對山村的掛記兩不存在。 「要知欲見無由,痴心猶自,倩人道、一聲傳語」。這一句承承接上面一句,體現出蘇軾的掛念之情深入一層。想再一次去看看山村人吧,不大可能了。然而一片痴情依然不改初衷。唯有懇求他人前去捎首詞。

全詞把歡景與愁情、現實與歷史、人世與夢幻、意境與哲理有機地融為一體,思想開放,想象豐富,反映了蘇軾的憫民思想,是一篇具有現實主義意義的作品。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