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祖印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祖印寺

中文名稱;祖印寺

位置;定海城關昌國路98號

占地;5125平方米

建築面積;2212平方米

祖印禪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是舟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寺院,素有"翁洲第一古禪林"的雅稱。現址位於浙江舟山市城區中心--定海城關昌國路98號。現存寺院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的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在中軸線左的有鼓樓、廂房、齋堂等,在中軸線右的有廂房、鐘樓。全寺建築面積為2212平方米,占地5125平方米。除正三間系近年重建外,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寺廟介紹

寺中最有特色的文物和佛教藝術品,一是象徵着香火日盛的鎮寺之寶--祖印寶鼎,高達3.4米,重1.5噸;二是1995年從緬甸迎請來的玉觀音坐像,高2.2米,重2噸多,玉質精細優良,雕刻工藝精美,形態端莊大方,現供奉於後大殿;三是大雄寶殿的建築藝術和塑像。大雄寶殿有7間,高17.5米,通進深19米,通面闊29.6米,總面積達5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上檐九踩斗拱,十三架梁,明間抬梁,左右次、梢、盡穿斗結構,建築藝術高超精緻。殿內主供三世佛像。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有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護持。東西兩側沿壁塑有十八羅漢像和五百羅漢像。[1]

歷史沿革

從五代到清末祖印禪寺經歷了歷史上一次次的興與衰:

據史志記載,祖印禪寺舊名蓬萊院(又說為祖國印院),原址在蓬萊鄉朐山(岱山縣衢山島),初創於五代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迄今已有千年歷史。

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朝廷御賜"祖印"額,其名一直沿襲至今。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昌國縣令余桂將祖印寺遷至治所東南(現址),與普陀山接待寺合併為一,成為昌國縣城主要的佛事場所,也成為去普陀山朝聖僧俗之眾的必經轉駐之地。

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高僧一山一寧(台州臨海人)開法祖印寺,於至元二十六年移住普陀山。繼有高僧密庵咸傑禪師主持祖印寺,弘傳佛法,聲譽鵲起,香火鼎盛。

明代以後祖印寺曾數毀數興:明初廢縣毀寺,香火中斷;宣德年間,都指揮使張翥重建,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又遭火焚;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總督張勇再次重建。明萬曆年間,後大殿又一度作為紀念舟山參將張可大和徐一鳴的"張公祠"和"徐公祠"。

清初閉關海禁,島民內遷,城垣盡毀,寺院殿宇亦毀於兵燹,四周房舍無存瓦片寸椽,惟大雄寶殿巍然不動,時人傳為神異。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定海總鎮兵藍理募資修復。同治年間,主持僧雲岫禪師又募資擴建。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工商巨子、邑人朱葆三捐資再次重修,購置進口鐵杪木為主要木料,現有建築中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鐘樓以及東廂房等均為當時所建。

建國後,祖印寺情況:

1950年5月,寺宇一度用作國家糧庫。雖佛事中斷,但寺院倖存。

1979年,舟山市重新宣布13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後祖印寺等7處古建築遺蹟也被列為其中。而祖印寺外的石牌則顯示它在1982年7月被正式列為舟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舟山市政府耗資近50萬元,遷出糧庫,修復殿宇,寺貌重現,寺院面積增加千餘平方米。祖印寺被改作市博物館館址。

1994年,祖印寺被批准為開放寺院,舟山市政府從寺中遷出博物館,從而恢復寺院佛像,重開佛事活動。當年6月,禮請寧波阿育王寺74歲高齡化通法師來寺住持。歷經三年艱苦整修,殿宇佛像從無到有,寺院建築煥然一新。十八羅漢,五百羅漢、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彌勒、韋馱等新塑像巍峨莊嚴,栩栩如生。

在當地政府鼎力相助下,寺院建設發展較快:

2003年,經省文物局批准,佛教協會同意,舟山市政府計劃將祖印寺已年久失修的後大殿修建成藏經閣。修建後的藏經閣為二層,重檐歇山頂,整體建築為純木結構,充分體現寺院完整的建築風格和佛教文化內涵。

2004年,祖印寺後大殿和東廂房整修工作完成。此次維修經費均來自社會各界人士捐助。

2006年,經省政府同意,祖印寺成為省民宗委公布的26所省級重點寺院之一。

景點

今日祖印寺,古風重振,法炬復然,釋音續傳,誦經禮佛,香煙繚繞,晨鐘暮鼓,又震海山。

祖印寺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產:

寺中殿宇雕龍畫鳳,玲瓏精美,是佛教建築中的藝術精品。寺中古建築物保存較完好,對於研究清代寺廟建築風格有着重要意義。自宋至民國的數百年中,祖印寺都是定海縣的佛教中心,對佛教在舟山本島的傳播及發展有着巨大影響。祖印寺的歷史作為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縮影,也反映了佛教在海島發展的個性特點。

衢山祖印寺,俗稱"宋朝宮",又名普濟寺。據志書記載,該寺原址在衢山島,舊名"蓬萊院",創建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迄今已有千年歷史。宋治平年間賜今額,改名"祖印"。嘉熙年間,邑令余桂遷寺至今址,與原普陀山接待寺合併。

歷史上,衢山宋朝宮經過幾次修整與擴建,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咸豐八年。據說擴建後的占地面積達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有2700平方米,形成兩進三大殿、東西兩邊廂房分為四排共三十六間的規模。

當時的宋朝宮,座北朝南,氣勢不小:首先是山門,過了山門第一個大殿是財神殿,算是有點特色,不像一般的寺院是天王殿,進殿正面彌勒佛,進門見喜好是蠻好,但對大眾來說,不如進門見財來的實惠呵;財神殿背後是戲台,稱"薰風台",工藝精巧,曾是熱熱鬧鬧的群眾娛樂場所;隔着用鵝卵石排成花紋的院子,戲台正對着的就是聖母殿,院子兩邊是廂房;聖母殿算是宋朝宮的主殿,屋頂上塑着屋將軍,此殿也是唯一倖存的原物,殿高7米,面積220平方米,裡面曾有不少當地秀才題寫的匾額等,現存有樂聲和題寫的"利物濟人"等數塊,殿中還有提到過的咸豐八年鑄的銅鐘,上面刻有"帝道遐昌,黃圖永固,佛日增輝,法輪常轉,若人慾了知,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三世一切佛"等字,下面密密麻麻滿是捐助者的姓名,落款為:"宋潮宮咸豐八年十月吉旦"。

聖母殿後,就是普濟寺的大雄寶殿了,在兩者之間,有個小小的廣場。廣場中央是一座假山,長30米、寬10米、高7米,架勢不錯;左下方是個放生池,約有500平方米;兩邊是廂房。過了廣場,才是大雄寶殿,當年應是比較宏偉的,建築面積380平方米,殿高約15米,殿內金碧輝煌可想而知。大殿的左後方,還有歷代僧人的安息場所,約有700平方米,可見當時規模之大。殿旁還留有當年用過的柱礎,由糧管所倉庫改建的大殿,根本不敢用如此大的柱礎,比例不相稱啊。

解放後,宋朝宮移作公用,分別被當作糧管所和鹽業站的倉庫,除了聖母殿,其餘建築遭破壞已非原樣,寺廟中留存文物,絕大部分毀於文革。1985年由群眾集資收復聖母殿,現為島斗村集體財產。後經逐步修復,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朝宮坐落於衢山島斗鎮的南陀岙,原名棺材坑年此岙因山水或潮

相關視頻

每年必吃的祖印寺臘八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