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老屋閱春秋(147)(呂以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祖傳老屋閱春秋(147)》是中國當代作家呂以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祖傳老屋閱春秋(147)
歲月的長河,難以抹卻貧寒的記憶;戀家的思愫,常讓我想起祖傳的老屋。說起祖傳的老屋,它幾經風雨,歷盡霜雪,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在滄桑中閱讀着時代的變遷,在變化中飽覽着社會的發展,有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用那敏銳的雙眼洞察着新中國誕生六十八年來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用自身的脫胎換骨驗證着新中國誕生六十八年來中國人民生活的日新月異。
我是建國初期出生在一個集鎮農村,清楚記得祖傳的老屋破舊不堪:拳頭大的石塊砌到窗台,窗台往上全部是由土坯壘牆,且房屋檐頭低矮,窗戶狹小昏暗,麥秸雜草苫頂,簡陋得難抵風寒雨雪。那時每遇陰雨天,屋內常用臉盆、面盆接水,經常是屋外大雨傾盆屋內小雨「嘀嗒」。若是老天爺一連幾天不睜眼,被潤濕了的土牆,會一方一方地脫落下來,讓人心驚肉跳很是不安。為防止屋頂倒塌,室內有好多處要用木槓支撐着進行加固,要不那瘦弱的椽檁很難承受房頂的重量。我的祖父就是在這祖傳老屋裡,親眼目睹了蔣家王朝的滅亡和新中國的成立。他就是在這祖傳老屋裡,經歷了建國初期的互助組、初級社和人民公社,沿着「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勒緊褲帶「大煉鋼鐵」,高舉「三面紅旗」創業,度過了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直到「十年浩劫」結束,他含笑地走完了84年的人生歷程。
1972年春,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積蓄日益的增多,父親決定將祖傳老屋進行翻新。於是,拿出多年來積攢的一點錢,備石料,買木材,拉磚瓦,請匠人,拆除了舊屋,在原址上建起了四間青石、灰磚、藍瓦的新房。原來的風門不見了,原來的紙糊窗「退休」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玻璃門窗,就連睡覺的炕也由土坯的換成了青石板,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這全新的「祖傳老屋」里,再也不用為冬不禦寒、夏不擋雨而擔驚受怕了。祖傳老屋舊貌換了新顏,我們的生活也像那芝麻開花一天一個樣地發生着巨大的變化。相繼,家中增添了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手錶、電視機等幾個大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父親常說,這是在建國初期想都不敢想的事喲!你們可真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是的,在這全新的「祖傳老屋」里,有着我童年的成長痕跡,更有我青年時的憧憬和歡樂。我就是在這家鄉的老屋裡,在老屋的煤油燈和電燈下,攝取知識,補習文化,迎着恢復高考制度的改革春風,走進了大學的課堂,踏上了嶄新的人生歷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過得真快,社會發展真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快。隨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融融暖流吹遍農村的萬里沃野,科學種植、科學養殖及多種經營為農民致富打開了通道,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2年翻新的老屋已經很難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於是,我們一家人又忙活起來了,按照村裡的統一規劃,於1985年春將翻新僅有十幾年的老屋再來一次翻新。這次翻新不同於上次,這次是由村里統一規劃,統一測量,就連房間的寬窄、院落的大小、院外所留空地、門窗格局大小、地基及檐頭的高低等都是統一的。這次翻新,房子地基又向上拔起好多,檐頭更高了,房間更寬敞了,門窗更敞亮了,屋內吊了頂棚,房間做了隔斷,進行了簡單裝修。我們又利用「老屋」撤下來的磚、石、門、窗等材料,在院落的南邊順便蓋起了四間平頂道廳,與正房遙相呼應。在院內一角打了機井,庭院全部鋪成了水泥地面,平頂上安裝了太陽能,還專門設了浴室,就連廁所也加了頂蓋,裝了木門,安了電燈,這樣的居住環境讓城裡人都羨慕。過了幾年後,回家常聽母親說起,誰家又換了鋁合金門窗,知道老人羨慕,為滿足母親的心愿,為讓老人好好安度晚年,於是,2007年秋,我又投入了6000多元,將原來的木質門窗更換成一色的塑鋼門窗,順便安了紗窗,改進了廚房,從此「老屋」的一切全都大變樣,一點都找不到「祖傳老屋」原有的痕跡了。雖說是老屋以往的痕跡隨歲月的推移已經消失,但我還是喜歡稱幾經翻新的居室為「祖傳老屋」,因為它始終還是坐落在祖傳老屋的宅基地上,它傳承着家族的血脈,它認證着時代的變遷,它仍然有着我及後人追溯的根。
祖傳老屋的脫胎換骨,充分說明建國後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今,在村里像我們家這樣脫胎換骨的老屋可以說比比皆是,一幢幢緊挨早已連成了排,一排排並列形成了一個個方的格局,整個村莊完全變了個模樣。現今,我們村村容整齊清潔,街道寬闊平坦,路面全部硬化,兩旁路燈高懸,綠化帶縱橫交錯,家家戶戶門前空地,都栽上了花種上了菜,每到春夏秋三季,花香撲鼻,菜蔬豐碩,簡直就是一幅美的田園風景畫。我家門前亦然。但與眾不同的是:門前留有一棵由父親生前親手栽下的白玉蘭,主杆已長有碗口粗細,每年一到花期,花開繁盛,香氣襲人,那花香隨風入室,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記得五年前母親曾說,有人出七千元欲買,問我賣不賣,我說「咱不差那幾個錢」。女兒不解,說是賣了再栽不一樣嗎?我笑了笑對她說,「那可不一樣,因為這是你爺親手栽的,留給我們的是一種念想。孩子,將來不管你走到哪裡,你都要記住,這棵白玉蘭和這『祖傳老屋』一樣,它不但能見證着時代的發展,而且也維繫着你的根!」
是的,在我國富饒美麗的疆土上,有多少像我家祖傳老屋一樣的老屋,維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根,緊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用它獨有的目光閱讀着歷史的進程,閱讀着社會的變遷;用它自身在歷史發展中的蛻變,驗證着新中國成立後的飛速發展和巨大變化!
作者簡介
呂以泮,字文泉,號崑嵛野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