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社會性是社會性動物的意識的表現,它使社會內部個體的生存能力遠遠超過脫離社會的個體的生存能力。
社會性主要包括這樣一些特性,如利他性、協作性、依賴性、以及更加高級的自覺性等。[1]
概念
社會性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中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於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社會性是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
人並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社會性的生物。自然界中,還有很多生物看起來比人更具有社會性,如螞蟻、蜜蜂等。在螞蟻社會中個體的螞蟻無論是當「工人」還是當「皇帝」都是天生的。[2]
螞蟻天生有組織性,有奉獻精神,努力而安心於社會的分工,這些「高貴的品質」真正讓我們這些人類欽佩不已。
兩種屬性
所有的個體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種種特性經過抽象和歸納,總結為社會學那個動物的本性,為了便於研究社會性動物的本性,一般把它分成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然而這兩種屬性之間也存在相互的作用力。人類的道德屬性是社會性的一種內在意識。
自然屬性
自然屬性,也稱為生物性,它是生物在生物進化中形成的特性,主要由生物的物質組織結構、生理結構和千萬年來與自然界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特性,如食慾,性慾,自我保存的能力等等。
社會屬性
社會屬性是社會性動物作為在集體活動中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特性。社會性動物的社會屬性中有一部分是對本物種整體發展有利的基本性質(社會性),也有一部分是對社會不利的性質(反社會性)。
相互作用
生物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比如在孤獨的環境裡,螞蟻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們單獨在一起,或者有時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們就會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們的夥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們的某些機能開始恢復。所以螞蟻對自己的社會的依賴是必然的。
遠離社會獨自一人生活,也必需依賴社會中學到的技能才能夠生存下去,人類的嬰兒在自然界中無法完全靠自己生存下去,必須由其它人或者動物照顧才能長大,被什麼樣的社會撫養成人的,就會自然追隨這個社會。
人不會因為離開社會而死亡,所以人具備與社會缺陷鬥爭的能力、具有反社會性、具備改變社會的能力。當人的社會屬性得到滿足,人就會心情愉快,身體健康,使人的自然屬性處於正常狀態。
人的社會性的確比螞蟻的社會性具有更強、更高級的在自然界繼續生存的能力,因為人具有違背社會的能力——反社會性。不過反社會性也並不是人類特有,許多其他哺乳動物都具有反社會性,比如動物園裡的狼王爭霸、鹿王爭霸、獅王爭霸等等就是其他哺乳動物反社會性的體現。
兩種性質
社會性
植物社會性的觀點還存在爭議,動物的社會性是天然的,離開自己的社會就會感到內心不安、痛苦或者遺憾,動物最起碼會有不斷尋找異性的本能。
人的社會性和人類智能之間的關係很容易解釋:人的智能的發展程度決定人在社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的認識能力,而這樣的一些能力決定人和他人之間是否會產生嚴重衝突,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認識能力越高,個體間的衝突就小,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性就會自然顯現;
相反,如果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認識能力越低,個體間的衝突就會越嚴重,人有可能會表現出違背社會性的行為。通常把一些對人類整體運行發展有利的基本特性稱為人的社會性,如利他性、協作性、依賴性、以及更加高級的自覺性等,通常把對人類整體運行發展不利的基本特性稱為人的反社會性。
反社會性
人表現出反社會性本質上是因為人的智能發展暫時不足、人的認識能力暫時有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暫時無法得到妥善解決的時候,就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相互傷害的行為,所以人會表現出反社會性。
反社會性是人自我保護、是人和社會缺陷對抗的行為,因為社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個人更加強大,當個人不斷受到社會傷害的時候,就會表現出自己暫時違背社會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就是人的反社會性,而這樣的反社會性在社會對個人造成傷害的問題得到解決的情況下會自然消失。
相互轉化
社會屬性包括了社會性和反社會性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會相互轉化。
一般反社會性是由於把動物對自然屬性的保護髮揮到對社會發展不利的地步。如利己發揮到損害本物種、損害公眾、損害社會、殘害其它生物、甚至殘害其他人等等。
而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多的物質保證、更好的應付來自社會的風險和傷害,或者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暫時的發泄和滿足,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儘量在社會中保持良好的狀態,這樣的企圖或者目的通常是通過對社會中相對弱勢一方的掠奪和欺凌來實現的,而自己可以以更好的狀態生存在主流社會中。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動物的社會性和反社會性的暫時的轉化。
在人類進化的現階段,個體之間的衝突非常嚴重,人的反社會性常常會表現出來。在無法解決個體之間的矛盾衝突時,為了使人更具社會性,人們主要依靠教育(包括各種社會影響的廣義教育)、宗教和國家機器來糾正人的反社會性行為、消除人的反社會性對社會的傷害,但是只有解決個體之間的矛盾衝突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的反社會性行為,人們的社會性才能得到恢復。當人們面臨新的社會問題的持續傷害時,反社會性行為會重新出現。
學術著作
《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書中認為:社會性是許多社會動物與生俱備的,並不是人類獨有。比如抱團作為社會動物一種個體求生和族群繁衍的本能。
參考文獻
- ↑ 怎樣理解人際關係社會性的特點?題王網
- ↑ 人生命有哪三個因素構成愛問知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