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碰板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碰板調

中文名稱:碰板調

碰板調保定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碰板調首先興起於河北省新城縣西娘娘莊村。賢寓調形成於河北省定興縣賢寓村。後者是前者的變體。碰板調是民國元年(1912)由新城縣西娘娘莊的楊大仙(1876-1962)主持創立的。當時,京東有個叫小老公的(名字不詳)帶領一個碰板調戲班到附近何其營、太平莊一帶的廟會上演出,楊大仙見此調新穎動聽,便組織了本村幾個戲曲愛好者,跟了這個戲班三、四個台口,專學他們的唱腔。很快便掌握了基本唱法,並用此調先後排演了《送情郎》、《拾萬金》、《法門寺》等幾齣小戲,演出後,很受群眾歡迎。

簡介

碰板調的劇目多至四十餘出,如根據小說自編的連台戲《混元盒》(從金光聖母點將起到收六怪止),連本戲《劉公案》、《九更天》,還有《走雪山》、《粉妝樓》、《繡鞋記》、《王少安趕船》、《豆汁記》、《書囊計》、《萬花船》、《桃花庵》、《大名府》、《燒骨計》、《鐵弓緣》、《秦香蓮》、《杜十娘》、《拾萬金》、《玉堂春》、《法門寺》、《殺樓》、《胭脂判》、《夜審周子琴》等,1949年後還演過現代戲如《藝海深仇》、《小女婿》、《二蘭記》等。碰板調的伴奏樂器文場以板胡為主,另外有二胡、三弦和笛子,武場用的是蘇傢伙。唱腔的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哭板、散板、鎖板。碰板調的流布範圍較小,除西娘娘莊外,還有本縣的駙馬莊、定興的西辛莊、霸縣的仁莊子、固安的渠溝、涿縣的三城和三站、天津郊區的李家房子等地也學演過此調。但碰板調的活動範圍卻較廣,如通縣、房山、豐臺、長辛店、天津市、楊柳青、易縣、淶源、淶水、定興、雄縣、容城、固安、霸縣、永清等地的城鎮鄉村,均有過它的蹤跡。[1]

與蹦板的淵源

蹦板,亦稱蹦蹦、碰板,是清末形成於冀東北農村的一種藝術形式,對後來評劇在清末民初的形成與發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蹦板這一藝術形式,於民初由東北或京津等大城市流人保定地區北部一帶的農村。如新城縣的西娘娘莊,定興縣的平禵、雲寓等。演出劇目如《王小趕腳》等一些"三小(小生、小日、小丑)"戲。

蹦板流入保定一帶的農村後,因受當地河北梆子等戲曲藝術的影響,從表演和音樂上都有了一些發展變化。有的與其它劇種合台演出;有的則在音樂唱腔上變化改革,在其基礎上又形成了新的唱腔體式,如西娘娘莊的蹦板就形成了"碰板調",賢寓的蹦板形成了"賢寓調"等。音樂伴奏形式也一改它原來的面貌,成了河北梆子的伴奏形式了。劇目來源有的是原有傳統劇目,有的則是評劇或者其它劇種移植過來,還有一些是自編的。

參考資料

  1. 保定碰板調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