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碣石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山峰[1] ,古代名人曹操曾在此留下詩篇《觀滄海》。具體在哪裡,學術界原有三種觀點,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東無棣,三是遼寧興城。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秦皇島孟姜女廟附近的孟姜女墳出土一批文物,證明昌黎縣城北的碣石山就是當年曹操所登臨的碣石山。偉人毛澤東寫下的詩詞《浪淘沙·北戴河》中那句「東臨碣石有遺篇」也是對《觀滄海》具有一定說服力的佐證之一[2]

名山簡介

碣石山位於河北秦皇島昌黎縣境內,東經119°9',北緯39°42',山脈面積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700--750毫米,年均氣溫11℃,夏季最高氣溫30℃,冬季最低氣溫-15℃,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天下神岳」之美稱。為道教聖地,遺址遺蹟眾多,傳封神榜中的三霄娘娘趙公明在此修煉。郭沫若曾在北戴河療養時遠觀碣石山,留下了「五嶽之首是泰山,神岳之冠碣石山」的感嘆。秦始皇漢武帝曹操李世民等七代帝王在此留下了壯美詩篇。碣石山是京東地區著名的春遊、避暑、望秋、冬狩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昌黎縣城北,距避暑勝地北戴河約30公里。有關碣石出處有兩說,一說在河北昌黎。另一說在遼寧興城。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廟(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內)附近的孟姜女墳發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證實這裡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孟姜廟對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兩塊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墳,當地人稱之為孟姜女墳。在這裡,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秦漢時期大型高台觀海建築遺址----石碑地和小黑山頭,出土的草雲紋瓦當,經專家鑑定炎秦漢時期的建築遺物。從而推斷出石碑地是秦皇東巡入海求仙的;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時「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在仙台頂築有漢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烏桓於柳城(今朝陽)回軍途中,東臨碣石。寫下流千古詩篇《觀滄海》。唐太宗李世民出臨榆關(今山海關)征遼曾幾次臨觀滄海至碣石,並多有詩篇與群臣唱和。

碣石山主峰為仙台頂,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剎「水岩寺」。懸崖峭壁上現仍留存着古人鐫刻的「碣石」兩字。登臨仙台頂,山海奇觀盡入眼帘。

名稱由來

昌黎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鄉」美稱的昌黎縣城北,跨越昌黎盧龍撫寧三縣境內,距避暑勝地北戴河約30公里。有關碣石出處有兩說:一說在河北昌黎,一說在遼寧興城。19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廟(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內)附近的孟姜女墳發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證實這裡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碣石山主峰為仙台頂,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剎「水岩寺」。懸崖峭壁上現仍留存着古人鐫刻的「碣石」兩字。登臨仙台頂,山海奇觀盡入眼帘。

碣石山,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娘娘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楬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山勢地理

北接燕山高峰大嶺的碣石山,正因主峰如此峭拔挺峻,特徵明顯,又緊臨大海,從遠古時即被古人擇為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地理坐標,載入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因此,碣石山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嶽之外,曾被稱為「神岳」。據史書記載,秦、漢時,秦始皇漢武帝先後特意到碣石山祭祀求仙。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征歸來,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並作《步出夏門行》(即《碣石篇》),碣石山遂以觀海勝地著稱。此後,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等均來此登高望海,文成帝並「改碣石山為樂游山」。

碣石山古峭奇異,景色壯麗,名勝古蹟很多,前人列有十景,其中以「碣石觀海」為最奇絕壯觀。登上海拔近700米(695米)、距海也就30餘里的仙台頂,立足其上俯瞰大海,可把從灤河口到秦皇島港,乃至山海關與老龍頭之間的寬闊海面盡收眼底,飽嘗「碣石觀海」的萬千風光。「東峰聳翠」為碣石山十景之一。

東五峰山,形如筆架,迤邐清秀,直插雲天。山上怪石巉岩,景色佳麗。碣石山中的又一絕美去處為與仙台頂毗連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其地五峰高聳,山峰形狀各異,環列如屏,山上青松如畫,怪石嵯峨。在此峰平斗峰半山腰有一平台,這裡有一座為祭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而修築的韓文公祠,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異常青睞此地,生前曾多次到這座古祠遊覽、山居,在此吟詩作文,著書立說。他在《游碣石山雜記》中,曾用「驚為天外桃源」之語來讚美碣石山。

碣石山古峭喜人,仙台頂麓的水岩寺、五峰山韓文公祠和昌黎縣城的源影寺塔等均修復一新。「神岳」碣石,山清水秀,有着奇特的亘古通今之魅力,堪稱北國不可不游之勝地.

碣石山主峰為仙台頂,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剎「水岩寺」。懸崖峭壁上現仍留存着古人鐫刻的「碣石」兩字。登臨仙台頂,山海奇觀映入眼帘。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鄉」美稱的昌黎縣城北,跨越昌黎、盧龍、撫寧三縣境內,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娘娘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楬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北接燕山高峰大嶺的碣石山,正因主峰如此峭拔挺峻,特徵明顯,又緊臨大海,從遠古時即被古人擇為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地理坐標,載入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曰:夾(音協,帶也)右碣石,入於河。孔安國傳云:碣石,海畔山。禹夾行此山之右,而入河,逆上, 此州帝都(冀州)。

因此,碣石山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嶽之外,曾被稱為「神岳」。 據史書記載,秦、漢時,秦始皇漢武帝先後特意到碣石山祭祀求仙。東漢建安

河北碣石山水岩寺

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征歸來,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並作《步出夏門行》(即《碣石篇》),碣石山遂以觀海勝地著稱。此後,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等均來此登高望海,文成帝並「改碣石山為樂游山」。

碣石山古峭奇異,景色壯麗,名勝古蹟很多,前人列有十景,其中以「碣石觀海」為最奇絕壯觀。登上海拔近700米(695米)、距海也就30餘里的仙台頂,立足其上俯瞰大海,可把從灤河口到秦皇島港,乃至山海關與老龍頭之間的寬闊海面盡收眼底,飽嘗「碣石觀海」的萬千風光。「東峰聳翠

河北碣石山

」為碣石山十景之一。

東五峰山,形如筆架,迤邐清秀,直插雲天。山上怪石巉岩,景色佳麗。碣石山中的又一絕美去處為與仙台頂毗連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其地五峰高聳,山峰形狀各異,環列如屏,山上青松如畫,怪石嵯峨。在此峰平斗峰半山腰有一平台,這裡有一座為祭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而修築的韓文公祠,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異常青睞此地,生前曾多次到這座古祠遊覽、山居,在此吟詩作文,著書立說。他在《游碣石山雜記》中,曾用「驚為天外桃源」之語來讚美碣石山。

時至今日,碣石山依然古峭喜人,仙台頂麓的水岩寺、五峰山韓文公祠和昌黎縣城的源影寺塔等均修復一新。「神岳」碣石,山清水秀,有着奇特的亘古通今之魅力,堪稱北國不可不游之勝地。

帝王蹤跡

碣石山先後有很多帝王(有統計為9位)登臨,成為歷史名山。帝王登碣石山原因何在?這和碣石山的神秘文化有關。

《資治通鑑》中的「秦紀」記載,在戰國後期,燕人寧毋忌,羨門子高之徒「稱有仙道」,「形解銷化之術、燕齊遷堅之士皆爭傳習之」。「自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萊,諸仙人及不死之蘊含在焉」,「仙人居碣石山」。

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為崇拜碣石山的靈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帶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過了4年,即公元前215年,他親臨碣石山,勒石記功,並求長生不老,江山萬代。他令人刻下《碣石門辭》,讚頌統一中國的歷史奇功。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後,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後許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過祭拜碣石,吸收仙氣而長生不老。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並在山頂修建「漢武台」祈仙求神。因此,仙台頂又名漢武台。據《史記》載:「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 即此)。

公元207年,即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領兵東征烏恆凱旋,由遼西走廊返回,途經碣石。這就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他留下著名的《步出夏門行》,即《碣石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此後,碣石山以觀海勝地聞名九州。

芝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

公元238年,晉宣帝司馬懿討伐公孫淵,經過昌黎時登碣石山,求仙並追思秦皇功績。

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均來此登高望海。文成帝還大宴群臣百官于山下,將碣石山改為「樂游山」。

隋煬帝東征高麗時,分兵出昌黎,並登上碣石山。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途經碣石,留下《春日望海》一詩:「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芝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以記功德

相關史實

資治通鑑》記,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烏桓大捷,班師回朝途中,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三十餘丈乃得水。軍自柳城始,途經碣石道(今昌黎碣石山流域),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之景觀,命士卒山中覓水,得泉(後稱相泉),操遂令軍止行安營。

尋樵夫聞知,此謂碣石流域,泉溢於虎山坡,南稱龜山,西南碣石山。日落,時黃昏,遠眺夕陽暮色,近擁萬馬千軍,志未酬,己暮年,而詩性起,作賦《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小傳》記,曹操北征烏桓解救十餘萬被擄漢民同徙,途經碣石道,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仙境聖地,令固泉砌井,以養暮年、度餘生。遂將民編充駐守於此之營帳「草糧屯」、「後營」、「留守營」、「駐操營」、「歇馬台」、「飲馬河」(今昌黎、撫寧村莊、河流名稱)。

擇日曹操率從至碣石仙台頂,登高必賦其性也,賦詩《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軍遂赴易縣。

古人依相泉建寺,時名「相泉寺」,後稱「山坡寺」,明清《昌黎縣誌》有記載。尚存井(泉)一眼,寺院荒址一座。


參考來源

  1. 碣石山,河北新聞網, 2010-06-09
  2. 碣石山在哪裡?,人民網,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