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門古戰場及牡丹社事件

石門古戰場位於台灣屏東縣牡丹鄉境內。沿199號縣道進入牡丹鄉,隨即映入眼簾的便是壯麗的石門峽,兩山相對的石門天險,排灣語稱為「macacukes」,有相互支撐之意,另引申出抵禦外侮之意涵。石門古戰場,山勢巍峨,地形險要,由北側的石門山及南側的五重溪山夾峙而成的斷崖絕壁,狀似門戶,故稱為石門。這裡就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原住民對抗日本軍隊入侵的古戰場,寫下台灣近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1]


目錄

牡丹社事件緣由

石門古戰場係因牡丹社事件而留名。即清朝同治年間牡丹社事件地點,當時山胞於此力戰侵台日軍,清廷卻以賠款通商了事,留下令人扼腕的史蹟,虱母山頂上立有「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石碑供人憑弔。[2]西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5月10日,日軍於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原住民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敗逃,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等30餘人陣亡。經此一役,多數採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乃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佔領後焚燒村屋並撤回射寮營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乃社終於投降。日軍移營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長期駐紮。後因日軍士兵因水土不服開始病倒,遂與原住民商談停戰,結束雙方的爭戰。在這裏,你可以沿著石門山與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的步道拾級而上,領略百餘年前原住民先人據天險奮勇抗敵的故事,回想這改變台灣命運關鍵的歷史-「牡丹社事件」。

[3]

景點特色

 
石門古戰場周邊風光照片來自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1873年,日軍藉由琉球居民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事件,出兵攻打台灣,原住民依照「石門天險」奮力與日軍對抗,史稱「牡丹社事件」,這個戰役使得清廷發現臺灣海防的重要地位,後派沈葆楨來台建設。由車城沿著屏199縣道往牡丹方向前進,穿過四重溪後就能看橫亙的高山中有一天然險峻隘口,這裡就是牡丹社事件的古戰場。日治時期曾在古戰場前方的山頭各設置記念碑,但僅剩基座,台灣光復後以花岡岩為建材設立新碑,另題「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字樣,以紀念當年與日軍奮勇作戰的牡丹社原住民。[4]

日本作家出書還原牡丹社事件

 
石門古戰場入口處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日本作家平野久美子花了4年時間,在日本和屏東牡丹鄉訪調「牡丹社事件」,完成「牡丹社事件‧MABUI的行方-日本與台灣,各自的和解」一書,希望讓日本人更了解事情的真相。並正式於2019年5月20日在日本正式發行。平野久美子表示,在台灣,所謂的牡丹社事件,主要是指1874年日本政府對台灣出兵(以石門古戰場為主的戰役),但其實應包括發生於1871年日本琉球官民的被殺害事件,對日本來說,這個事件雖然是出兵的前導,卻經常被忽略。

平野久美子表示,1871年20多位日本琉球船難者誤闖牡丹鄉排灣族高士佛部落,當時的頭目父子帶領20多位族人要去找食物招待這群日本客人,但因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再加上日本人身上穿的華麗衣服被原住民脫下來,讓這群日本人以為原住民要殺他們,雙方產生衝突,這場衝突雙方各死了20多人。

平野久美子表示,事件發生後,又有500多位日本人因瘧疾死亡,日本以為這些得病的人又是被殺死,於是在1874年出兵攻打牡丹鄉原住民,雙方在石門古戰場攻防。牡丹社事件排灣族死了許多人,這起事件是台日之間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之一。

平野久美子說,對雙方來說,後裔都來到第5代,她在訪談牡丹鄉排灣族時,排灣族人覺得很冤枉,當時他們的祖先是要宴客,卻被誤會要殺人。她說,因排灣族人多是基督徒,都認為牡丹社事件是文化差異和誤解產生的不幸,應該要和解和原諒。平野久美子表示,台灣和日本之間一直有一種牽絆,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時,來自台灣源源不斷的厚意感動日本人,讓她更想了解台灣,她一直惋惜的是仍有許多被遺忘的事件,其中之一就是牡丹社事件,為了鞏固更友好的關係,對彼此歷史相互尊重藉由交換意見來取得相互理解的努力是必要的。[5]


視頻

【神祕力量? 牡丹社事件重挫日軍】民視新聞

【活動紀錄|2017 12 19 牡丹社事件】

【日作家出書探討牡丹社事件 屏東辦發表會】原視新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