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薺苧 - 雙子葉植物綱唇形科石薺苧屬的一年生草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薺苧 - 雙子葉植物綱唇形科石薺苧屬的一年生草本

石薺苧,Mosla scabra (Thunb.) C. Y. Wu et H. W. Li,是雙子葉植物綱、唇形科、石薺苧屬的一年生草本。莖高20-100厘米,多分枝,分枝纖細,莖、枝均四棱形,具細條紋,密被短柔毛。小堅果黃褐色,球形,直徑約1毫米,具深雕紋。花期5-11月,果期9-11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石薺苧

拉丁學名; Mosla scabra (Thunb.) C. Y. Wu et H. W. Li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管狀花目

科; 唇形科

亞科; 野芝麻亞科

族; 塔花族,紫蘇亞族

屬; 石薺苧屬

亞屬; 唇萼組

分布區域; 中國遼寧,陝西,甘肅,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高20-100厘米,多分枝,分枝纖細,莖、枝均四棱形,具細條紋,密被短柔毛。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3.5厘米,寬0.9-1.7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近基部全緣,自基部以上為鋸齒狀,紙質,上面欖綠色,被灰色微柔毛,下面灰白,密布凹陷腺點,近無毛或被極疏短柔毛;葉柄長3-16(20)毫米,被短柔毛。

總狀花序生於主莖及側枝上,長2.5-15厘米;苞片卵形,長2.7-3.5毫米,先端尾狀漸尖,花時及果時均超過花梗;花梗花時長約1毫米,果時長至3毫米,與序軸密被灰白色小疏柔毛。花萼鐘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外面被疏柔毛,二唇形,上唇3齒呈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中齒略小,下唇2齒,線形,先端銳尖,果時花萼長至4毫米,寬至3毫米,脈紋顯著。花冠粉紅色,長4-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內面基部具毛環,冠筒向上漸擴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扁平,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邊緣具齒。雄蕊4,後對能育,藥室2,叉開,前對退化,藥室不明顯。花柱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

小堅果黃褐色,球形,直徑約1毫米,具深雕紋。花期5-11月,果期9-11月。

產地生境

產於中國遼寧,陝西,甘肅,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生于山坡、路旁或灌叢下,海拔50-1150米。越南北部,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藥用價值

民間用全草入藥,治感冒、中暑發高燒、痱子、皮膚瘙癢、瘧疾、便秘、內痔、便血、疥瘡、濕腳氣、外傷出血、跌打損傷。此外全草又能殺蟲,根可治瘡毒。

中藥屬性

典籍出處

出自1.《本草拾遺》:薺苧生石上者名石薺苧,紫花細葉,高一、二尺。

2.汪連仕《採藥書》:鬼香油,細葉者名天香油。連根葉搗汁,其味如香油,故名。

3.《植物名實圖考》:石薺苧,方莖對節,正似水蘇,高僅尺余,葉大如指甲,有小毛,滇南呼為小魚仙草。

【拼音名】Shí Qí Zhù

【英文名】Scabrous Mosla Herb, Herb of Scabrous Mosla,Scabrous Mosla

藥用別名

鬼香油、小魚仙草、香茹草、野荊芥、痱子草、土荊芥野香茹、熱痱草、香草、野芥菜、白鶴草、天香油、五香草、土茵陳、紫花草

藥材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石薺苧的全草。

【拉丁名】:Mosla scabra (Thumb.) C. Y. Wu et H. W. Li [Orthodon scabra (Thunb.)Hand.=-Mand.;Mosla punctata (Thunb.) Maxim.]

【採收和儲藏】:7-8月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

藥材性狀

【性狀鑑別】 莖呈方柱形,多分枝,長20-60cm,表面有下曲的柔毛。葉多皺縮,展閏後呈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4cm,寬0.8-2cm,邊緣有淺鋸齒,葉面近無毛面具黃褐色腺點。可見輪傘花序組成的頂生的假總狀花序,花多脫落,花萼宿存。小堅果類球形,表皮黃褐色,有網狀凸起的皺紋。氣清香濃郁,味辛、涼。

【顯微鑑別】 莖表面觀:表皮細胞類長方形,稍現層紋,有1-3(-5)細胞的非腺毛,長80-148(-200)μm,基部直徑16-32μm,壁上有疣狀狀突起:尚有少數單細胞頭的小遙毛。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有角質層紋理;單細胞非腺毛長24-28μm,短圓錐形。上、下表面葉脈上約有1-4細胞的非腺毛,長45-300μm,外壁有疣狀突起;另有單細胞頭小腺毛及多細胞關腺鱗,下表面遙鱗很多。

性味歸經

【性味】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清暑除溫;解毒止癢。主感冒頭痛;咳嗽;中暑;風疹炎;痢疾;痔血;血崩;熱痱;濕疹;肢癬;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表虛者忌用。

典籍記載

1.《本草拾遺》:主風血冷氣,瘡疥,痔漏下血,並煮汁服。

2.汪連仕《採藥書》:潤肌膚,滋顏色,敗瘡毒,止蛇咬、蜂螫,取葉擦之。

3.《李氏草秘》:治諸癤腫毒。

4.《分類草藥性》:治痧症,霍亂;解毒,去暑熱。

5.《福建民間草藥》:除濕祛風。療濕疹,止瘙癢

6.《廣西中藥志》:祛風,散瘀,破結,消毒。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衄血,腸風,崩中,血痢,癰腫,跌打。

7.《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暑解表,消腫,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無名腫毒,蜈蚣咬傷。

8.《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止血。治創傷出血,感冒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

附方

治受暑發高燒:石薺苧、苦蒿、水燈心。煎水加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治感冒,中暑:石薺苧25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風疹,感冒:石薺苧全草15~25克,白菊花三至五朵。酌沖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治冬瓜癰,附骨疽:鬼香油加甘草5克,入醬板鹽花,搗罨有效。(汪連仕《採藥書》) 治癰疽(在未成膿階段):石薺苧葉,加紅糖25克。共搗爛,遍貼患處,日換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治濕疹瘙癢、腳癬:石薺苧全草一握。煎湯浴洗。(《福建民間草藥》) 治痱子:鮮石薺苧1000克,煎湯外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熱痱:石薺苧鮮葉搓揉,搽擦。(《浙江中醫雜誌》9(6):47,1966) 治瘧疾:紫花草捻爛塞鼻孔,並煎湯於瘧發前洗臉。(《江蘇藥材志》) 治蜈蚣咬傷:石薺苧鮮葉擦患處。或燒存性研末加麻油調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主風血冷氣,瘡疥,痔漏下血,並煮汁服。《本草拾遺》 潤肌膚,滋顏色,敗瘡毒,止蛇咬、蜂螫、蛓毛傷,取葉擦之。汪連仕《採藥書》 清暑解表,消腫,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無名腫毒,蜈蚣咬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止血治創傷出血,感冒咳嗽。《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 治諸癤腫毒。《李氏草秘》 祛風,散瘀,破結,消毒。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衄血,腸風,崩中,血痢,癰腫,跌打。《廣西中藥志》 治痧症,霍亂;解毒,去暑熱。《分類草藥性》 除濕祛風。療濕疹,止瘙癢。《福建民間草藥》 治受暑發高燒:石薺苧、苦蒿、水燈心。煎水加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化學成份

全草含揮髮油,主要有薺苧(orthodene),β-蒎烯(β-pinene),桉葉素(cineole),α-側柏醇(α-thujyl alcohol),芳樟醇(linalool),牻牛兒醇(geraniol),檸檬醛(citral),乙酸牻牛兒酯(geranyl acetate)欖香脂素(elemicin),α-丁香類(α-caryophyl-phene(,月桂烯(myrcene),3-蒈烯(△3-car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β-羅勒烯(β-oci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龍腦(borneol),松油烯-4-醇(terpinene-4-ol),愛草腦(estragole),對-異丙基苯甲酸(p-isopropylbenzoic acid),對-丙基苯甲酸(p-propylbenzoic acid),α-葛縷酮(α-carvone),百里香酚(thymol),香荊芥酚(carvacrol),α蓽澄茄油烯(α-cubebene),香葦醇乙酸酯(carved acetate),α-(王古)(王巴)烯(α-copa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β-愈創木烯(β-guaiene),反式-α-香柑油烯(trans-α-bergamotene),α-葎草烯(α-humulene),γ-及蘭油烯(γ-muurolene),順式-α-香柑油烯,α-衣蘭油烯,ξ-欖香烯(ξ-elemene),(Z)-β-金合歡烯[(Z)-β-farnese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E)-橙花叔醇[(E)-nerolidol],匙葉桉油烯醇(spathulenol),蓽澄匣烯醇(cadi-nenol),(E)-異肉豆蔻醚[(E)-isomyristicin],α-蓽澄茄醇(α-cadi-nol),ξ-畢澄茄醇等[2]。

地上部分的揮髮油含α-蒎烯,β-蒎烯,芳樟醇,樟烯,香檜烯(sabinene),月桂烯,檸檬烯(limonene),β-水芹烯,桉葉素,聚傘花素,1-辛烯-3-醇(1-octen-3-ol),β-水芹烯,桉葉素,聚傘花素,1-辛烯-3-醇(1-octen-ol),(王古)(王巴)烯,苯乙酮(phenyletha-none),萘(naphthalene),α-香柑油烯,反式丁香烯,葎草烯,β-甜沒藥烯,α-蓽澄茄烯(α-cadinene),乙酸百進而香酚酯(thymol ac-etater),百里香酚,香荊芥酚,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肉豆蔻醚和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2,4,5-trime-thoxy-1-propenylbenzene)等[3]。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00g,用揮髮油提取器提出揮髮油,吸取一定量,用乙醚製成10%溶液,作供試品液。

①以香荊芥酚、麝香草酚作對照品。點樣於同一硅膠G-CMC薄板上,用二氯甲烷展開15cm,噴以5%香草醛濃硫酸溶液,於105℃烘5min。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②以石竹烯、松油烯作對照品。點樣於上述薄板上,用已烷展開15cm,以上述顯色劑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③以對-聚傘花烴作對照品;點樣於同一硅膠GF253-CMC薄板上,用已烷展開15cm,置紫外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聯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