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火風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火風燈

風燈是一種古老的照明工具,常見於30-40年代上海灘,用煤氣做燃料。

意 思 有罩能防風的燈[1]

外文名 風燈

三大塊組成 外框、內座、煤油燈

目錄

基本解釋

簡介

結構

相關習俗

基本解釋

  fēng dēng ㄈㄥ ㄉㄥ   風燈

1、有罩能防風的燈。 唐杜甫《漫成一絕》:「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清陳維崧桂殿秋·淮河夜泊》詞:「船頭水笛吹晴碧,檣尾風燈颭夜紅。」 林建征 《鶯歌海》:「但漆黑的夜和濃重的水霧包圍着海

面,風燈和 手電的光芒已完全失效了。」

2、比喻生命短促,人事無常。 唐 呂岩 《沁園春》詞:「人世風燈, 草頭珠露,我見傷心眼淚流。」 宋朱熹 《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閒居戲作武夷櫂歌十首呈諸同游相與一笑》之四:「 桑田海水今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 明朱有燉

一枝花·秋興》套曲:「想世事名韁利鎖,嘆 韶華 石火風燈。」

簡介

   風燈是一種古老的照明工具,常見於30-40年代 上海灘,用煤氣做燃料。因為有防風罩,所以可以取名風燈,還有一種風燈是手提式的,原理和立式風燈基本相同。不過由於照度不是很高,所以略顯昏暗。但是因為色彩偏 暖色調,

倒是比爍亮的電燈泡多了些許的溫暖感覺。在黑暗的小巷中,一盞風燈雖然不能照亮所有的角落,但是卻能給 夜歸的遊子點點期許和歸宿感。

結構

  風燈的名字只是根據這種燈能防風吹的特點來命名的。風燈是由外框、 內座、 煤油燈三大塊組成。風燈的外框是一個 長方體的樣子,上面一面有個洞,留着煤油燈燒時冒煙用,還要在上面穿一根鐵絲或者鐵條,便於手提着方便。風燈的四

面有四塊長方形的玻璃組成,四塊長方形玻璃被用四根柱子夾住,有的時候,為了結實牢固,四根柱了要用長方體的 長條子,在一面刻上凹下去的紋路,把玻璃的一邊夾在裡面。為了便於點火與熄火,四面玻璃中,有三面是固定不變的,而有一

面是可以動的,也就是說,玻璃可以插進去,抽出來。風燈的內座也就是長方體的最下一面,通常是用一塊較厚的木塊做材料,木塊的中間要挖一塊凹下去的地方,留放煤油燈用的。這塊木塊靠近四邊的邊緣,會根據四面玻璃放下來的位置對應

刻上凹下去的紋路,正好接住四面的玻璃。為了使風燈更加穩固,通常會在木塊凹下去的紋路兩邊釘上一些小的釘子,起到固定玻璃的作用。這些都有了以後,再用一些小墨水瓶似的瓶子做個煤油燈,從可以抽動的玻璃一面把煤油燈放進去放。

相關習俗

  海南人從古以來就有元宵夜放風燈的習俗。原屬古崖州的沿海地區,數百年來,每逢農閒時節,隨時都有人放風燈。不過,最大的盛況要算元宵夜。 風燈一般高兩米左右,直徑一米左右,呈圓錐形,中空,圓底,用竹紮成支架,糊上心

愛的彩約即成。它依靠多煙燃燒物燃燒積聚的氣體衝力,使之升上夜空,因升空後順風飄移,故名風燈。 燈」與「丁」諧音,最初是人們為祈求人丁興旺而製做的。後來,放風燈的含義也隨着人們的祈求而增多,生意商賈工放風燈希望發財;種

田農民放風燈企望風調雨順;出門人家放風燈預卜前程。總之,風燈寄託着人們的意願。現在它成為人們為慶祝豐年的娛樂活動。 元宵夜放風燈大賽盛況空前。當晚人山人海,各鄉參賽的風燈青的、粉的、綠的,有的宛若寶塔、有的酷似高帽、

有的仿佛牛角辣椒。 司令台一聲號令,堆堆燃燒物依次點燃,就見一盞盞風燈 冉冉上升,有的活像醉漢趔趔趄趄摔到一邊,有的則直衝雲霄。風燈升到一定高度後,響起了一陣鞭炮聲,這是掛在風燈上的「過地炮」。「過地炮」響表明風燈已

經離開「地界」到達「上天」。人們隨即報以興高采烈的鑼鼓聲。升上高空的風燈越來越多, 隨風飄搖,組成 品字形,人們管它叫「三星燈」;排成一長溜人們管它叫「七星燈」;忽而有個風燈噴射出五彩繽紛焰火,輝映夜空,美不

勝收。焰火過後,朗朗蒼穹之上,無數紅點忽忽閃閃,愈升愈高。

參考資料

  1. 石火風燈,搜狗, 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