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渠閣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渠閣遺址位於西漢未央宮前殿西北,今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柯家寨村西北,周家河灣村東。石渠閣因閣下建有石渠以導水而得名。

始建於西漢初年,為未央宮中最早的建築物之一,亦是西漢最大的藏書閣。收藏有秦朝律令和圖書典籍。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詔令諸儒於此講授五經,梁丘臨、林尊、周堪、薛廣德、劉向、王式、戴德、戴聖等學者都曾在石渠閣講學。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任命陳農負責整理佚書,所徵集的圖書亦藏於此。由於石渠閣藏書豐富,亦為學術研究和交流中心。

簡介

石渠閣遺址,在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遺址北邊,是西漢時,用於存放圖書,歷史檔案和開展學術活動的主要文化活動場所,是西漢文化活動的中心,是我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1],距今已二千餘年。

石渠閣在未央宮西北部,周河灣村址東,遺址現東西長72.5米,南北寬73米,高約40米的土夯台。石渠閣因「石渠」而得名,所謂「石渠」即以隴石為渠。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率軍攻入咸陽後,蕭何收集秦朝圖書典籍和檔案,在天祿閣,石渠閣建成後即收藏於此閣中。漢成帝時,曾把漢朝政府的國家檔案,收存於天祿閣,石渠閣中。由於這二閣中有大量圖書和檔案資料,許多著名學者,文人都曾到這裡查閱過資料,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寫下的中外歷史名著《史記》,就是參考這裡的檔案圖書寫成的。

相關閱讀

石渠閣是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由漢初丞相蕭何主持建造,修建是為了收藏劉邦軍進咸陽後蕭何收集秦朝的圖籍檔案。之所以叫石渠閣,是因為建築特點得名,在閣周圍以磨製石塊築成渠,渠中導入水圍繞閣四周,對於防火防盜十分有利[2]漢武帝以後由單一的檔案典籍收藏機構發展為兼有學術討論性質的場所。至宣帝時,石渠閣更受到尊崇,開始在閣中繪功臣賢大夫像,以霍光為首,蘇武第二排列。1952年西北大學歷史系師生在西安附近漢代未央宮背面發現了石渠閣遺址。

視頻

石渠閣遺址 相關視頻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石渠閣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