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子》是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孫犁的散文。

作品欣賞

——病期瑣事

我幼小的時候,就喜歡石子。有時從耕過的田野里,撿到一塊橢圓形的小石子,以為是烏鴉從山裡銜回跌落到地下的,因此美其名為「老鴰枕頭兒」。

那一年在南京,到雨花台買了幾塊小石子,是赭紅色的。

那一年到大連,又在海濱裝了一袋白色的回來。

這兩次都匆匆忙忙,對於選擇石子,可以說是不得要領。

在青島住了一年有餘,因為不喜歡下棋打撲克,不會彈琴跳舞,不能讀書作文,唯一的消遣和愛好就是撿石子。時間長了,收藏豐富,有一段時間,居然被病友們目為專家。就連我低頭走路,竟也被認為是長期從事搜羅工作養成的習慣,這簡直是近於開玩笑了。

然而,人在寂寞無聊之時,愛上或是迷上了什麼,那種勁頭,也是難以常情理喻的。不但天氣晴朗的時候,好在海邊濺泥踏水地徘徊尋找。有時颳風下雨,不到海邊轉轉,也好像會有什麼損失,就像逛慣了古書店古董鋪的人,一天不去,總覺得會交臂失掉了什麼寶物一樣。釣魚者的心情,也是如此的。

初到青島,也只是撿些小巧圓滑雜色的小石子。這些小石子養在水裡,五顏六色還有些看頭,如果一干,則質地粗糙,顏色也消失,算不得什麼稀罕之物了。

後來在第二浴場發現一種質地細膩,色澤如同美玉的小石子,就加意尋找。這種石子,好像有一定的礦層。在春夏季,海灘積沙厚,沒有這種石子。只有在秋冬之季,海水下落,沙積減少,輕濤擊岸,才會露出這種蘊藏來。但也很少遇到。當潮水落到一定的地方,沿着水邊來回走,看到一點點亮晶晶的苗頭,跑過去撿起來,大小不等,有時還殘留着一些雜質,像玉之有瑕一樣。這種石子一定是包藏在一種岩石之中,經過多年的潮激汐盪,亂石撞擊,細沙研磨,才形成現在這種可愛的樣式。

有時,如果不注意,如果不把眼光放遠一點,它略一顯露,潮水再一盪,就又會被細沙所掩蓋。當潮水猛漲的時候,站在岸邊,搶撿石子,這不只拚着衣服濺上很多海水,甚至還有被海水捲入的危險。

有時,不避風雨,不避寒暑,到距離很遠的海灘,去尋找這種石子。但也要潮水和季節適當,才有收穫。

我的聲譽只是鵲起一時,不久就被一位新來的病友的成績所掩蓋。這位同志,採集石子,是不聲不響,不約同伴,近於埋頭創作的進行,而且走得遠,探得深。很快,他的收藏,就以質地形色兼好著稱。石子欣賞家都到他那裡去了,我的門庭,頓時冷落下來。在評判時,還要我屈居第二,這當然是無可推辭的。我的興趣還是很高,每天從海灘回來,口袋裡總是沉甸甸的,房間裡到處是分門別類的石子。

那時我居住在正陽關路一幢綠色的樓房裡。為了安靜,我選擇了三樓那間孤零零的,雖然矮小一些,但光線很好的房子。在正面窗台上,我擺了一個魚缸,放滿了水,養着我最得意的石子。

在二樓住着一位二十年前我教書時的女學生。她很關心我的養病生活,看見我的房子裡堆着很多石子,就勸我養海葵花。她很喜歡這種東西,在她的房間裡,飼養着兩缸。

一天下午,她借了鐵鈎水桶,帶我到海邊退潮後的岩石上,去掏取這種動物。她的手還被附着在石面上的小蛤蜊擦破了。回來,她替我倒出了石子,換上海水,養上海葵花。

「你喜愛這種東西嗎?」她坐下來得意地問。

「唔。」

「你的生活太單調了,這對養病是很不好的。我對你講課印象很深,我總是坐在第一排。你不記得了吧?那時我十七歲。」

晚上,我一個人坐在燈光下,面對着我的學生為我新陳設的景物。我實在不喜歡這種東西,從捉到養,整個過程,都不能使我發生興味。它的生活史和生活方式,在我的頭腦里,體現了過去和現在的強盜和女妖的全部伎倆和全部形象。我寫了一首《海葵賦》。

青島,這是世界上少有的風光綺麗的地方。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祖國美麗富饒的地區,有很多都曾經處在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之下。每逢我站在太平角高大的岩石上,四下眺望,腳下澎湃飛濺的海潮,就會自然地使我聯想起這裡的悲慘的歷史。我的心裡總有一種沉痛之感,一種激憤之情。

終於,我把海葵花送給了女弟子,在缸里又養上了石子。

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大辜負女學生的一番盛情,一番好意了。

離開青島的時候,我把一些自認為名貴的石子帶回家裡。

塵封日久,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就是拿在手裡,也不像過去那樣滑膩,這是因為上面泛出一種鹽質,用水都不容易洗去了。時過境遷,色衰愛弛,我對它們也失去了興趣,任憑孩子們拋來擲去,想不到當時全心全力寤寐以求的東西,現在卻落到了這般光景。

但它們究竟是和我度過了那一段難言的日子,給過我不少的安慰,幫助我把病養得好了一些。古人把藥石針砭並稱,這說明石子確是養病期中難得的純樸有益的伴侶。

1962年4月[1]

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後更名孫樹勛,筆名有孫犁、力編、縱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孫芸夫、耕堂、芸齋、姜化、庸廬、時限等,河北安平人,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中國現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澱派」創始人,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1940年代發表的文集《白洋淀紀事》是其代表作。1950年代又發表了《鐵木前傳》《風雲初記》等作品。2002年7月11日晨六點病逝於天津,終年89歲。[2]

參考資料

粗體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