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石南葉,中藥材名。為薔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乾燥葉。具有祛風,通絡,益腎的功效。主治風痹,腰背酸痛,腎虛腳弱,偏頭痛,風疹。[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石南葉
漢語拼音:Shí Nán Yè
別名:風藥、石楠葉、欒茶、紅樹葉、石岩樹葉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平;歸肝、腎經
功能:祛風,通絡,益腎
主治:風痹,腰背酸痛,腎虛腳弱,偏頭痛,風疹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石南葉
拼音名:Shí Nán Yè
別名: 風藥(《綱目》),石楠葉(《本草從新》),欒茶(《綱目抬遺》),紅樹葉、石岩樹葉(《中藥材手冊》)。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石楠的乾燥葉。全年可采。曬乾後,紮成小把。
生境分布
常栽植於庭院。分布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主產於江蘇、浙江等地。
原形態
石楠,又名:千年紅、筆樹、石眼樹、扇骨木、鑿角、石綱、油蠟樹、水紅樹。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2米。樹冠圓形,多分枝。葉互生,葉片革質,長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8~16厘米,寬3~6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細密而尖銳的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主詠突起,兩面常被有白粉;葉柄權2~3厘米。頂生圓錐狀傘房花序,直徑10~18厘米;花萼鍾狀,裂片5,三角形;花瓣5,廣卵圓形,白色;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一;子房半下位,花柱通常2枚,基部合生。梨果紅色,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果實(石南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狀
乾燥葉呈長橢圓形,長8~16厘米,寬3~6厘米,具葉柄;邊緣有細密尖銳的鋸齒,上面紅棕色或暗棕色,下面色稍淺,主脈突起極明顯,兩面均平滑無毛。葉較厚,革質而脆。氣無,味苦而澀。以棕黃色、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葉、枝含氰甙,根中不含。
藥理作用
10%葉浸劑在試管內可殺死日本血吸蟲尾蚴,也能殺滅釘螺。70%葉乙醇浸出液能抑制離體蛙心,收縮離體兔耳血管,抑制離體腸管,降低麻醉犬血壓。對大鼠毒性較小,60及100毫克/公斤,服一個月,對生長無影響,肝及脂質代謝亦無改變。
日本使用之石南乃杜鵑花屬植物,其毒性(小鼠)較石南強2~3倍,能引起痙攣,二者不應混淆。
炮製
洗淨,微潤,切絲曬乾。
歸經
入肝、腎經。
- ①《本草經疏》:"入足默陰、少陰經。"
- ②《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性味
辛苦,平。
- ①《本經》:"味辛,平。"
- ②《別錄》:"平,有毒。"
- ③《品匯精要》:"味辛苦,性平,無毒。"
注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 ①《本草經集注》:"五加為之使。"
- ②《藥性論》:"惡小薊。"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益腎。治風痹,腰背酸痛,腎虛腳弱,偏頭痛,風疹。祛風補腎。用於風濕筋骨痛、陽痿遺精。
- ①《本經》:"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
- ②《別錄》:"療腳弱,五旺邪氣,除熱。"
- ③《藥性論》:"主除熱,能添腎氣,治軟腳煩悶疼,殺蟲,能逐諸風。"
- ④《綱目》:"浸酒飲治頭風。"
- ⑤《醫林纂要》:"潤腎補肝,壯命門火。"
- ⑥《現代實用中藥》:"治陽痿,滑精,女子腰冷不孕,月經不調等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吹鼻。
複方
- ①治腳膝攣痹,去風濕,活血脈,益元氣:石南、白朮、牛膝(三昧,酒同浸一宿,焙乾)、防風、天麻、枸杞、黃芪(銼)各二兩,桂(去粗皮)、鹿茸(酥炙,去毛)各一兩半。上九味搗羅為末,用木瓜一枚,去皮瓤炊令爛熟,搗作膏和藥末,更用麵糊少許,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溫酒下,鹽湯亦得。(《聖濟總錄》石南丸)
- ②治女子神經性偏頭痛:石楠葉三錢,川芎一錢,白芷一錢半,天麻一錢半,女貞子二錢。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 ③治小兒誤跌,或打着頭腦受驚,肝系受風,致瞳人不正,觀東則見西,觀西則見東: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蒂五、七個。為末,每吹少許入鼻,一日三度,內服牛黃平肝藥。(《普濟方》石南散)
- ④治風癮疹經旬不解:石南葉(去粗莖,生用)三兩。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匕,用酒三合,煎一沸,空心溫服。(《聖濟總錄》石南酒)
- ⑤治鼠瘺:石南、生地黃、茯苓、黃連、雌黃各二兩。為散。敷瘡上,日再。(《補缺肘後方》)[2]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