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吻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短吻鱘(學名:Acipenser brevirostrum)是鱘科、鱘屬魚類。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鰭後骨板和(或)臀後骨板;臀鰭基部兩側無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與頭部骨板相連;吻須光滑;側骨板比軀幹顏色淺,口大,臀鰭條數少於23。短吻鱘背部呈黑綠色或褐色,體的兩側顏色也較深,腹部白色。幼鱘有黑色斑點。短吻鱘吻部較短,鈍圓。吻須近吻端。

在哈得遜河,短吻鱘和大西洋鱘棲息在從特洛伊大壩到河口,從淡水到鹹水,全長246千米的河段。短吻鱘是一種鹹淡水洄游型魚類,但有少量個體出現在海水水域。短吻鱘在海水中的出現,代表着短吻鱘在各河流之間的移植和各種群之間的基因流動,但這種基因流動性較低。主要攝食底棲軟體動物,也食甲殼動物和昆蟲幼蟲,食物中混雜有大量的有機碎屑和沉渣。[1]

形態特徵

個體體較小,最大長120厘米、重24千克。頭短,頭長占全長的20-25%。背骨板7-13枚,側骨板21-35枚,腹骨板6-11枚,背鰭條數30-42,臀鰭條數19-22,鰓耙數22-29。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鰭後骨板和(或)臀後骨板;臀鰭基部兩側無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與頭部骨板相連;吻須光滑;側骨板比軀幹顏色淺,口大,臀鰭條數少於23。

短吻鱘背部呈黑綠色或褐色,體的兩側顏色也較深,腹部白色幼鱘有黑色斑點短吻鱘吻部較短,鈍圓吻須近吻端

棲息環境

在哈得遜河,短吻鱘和大西洋鱘棲息在從特洛伊大壩到河口,從淡水到鹹水,全長246千米的河段。哈得遜河是大型河流,河道平均1280米寬、10米深,比降不明顯,但各江段平均水深從5.5米到34米不等,最深處達53米。河床為岩石結構,覆以細沙和黏土沉積。哈得遜河中的短吻鱘分為受精卵和仔魚、幼體、非產卵成體和產卵成體。

除了聖約翰河中的短吻鱘幼鱘在淡水中生活數年之久外,其他河流中的短吻鱘1年齡以上的幼鱘與成鱘在一起,與成鱘具有相似的棲息地。在淡水中,幼鱘和成鱘常集中棲息於河流的上游或水壩壩下,那裡水流較慢,水流衝擊產生許多大型沙灘;在河口處,大多數幼鱘和成鱘聚集在淡水——鹹水交界處覓食,那裡的河床底質一般是泥沙質。

近種區別

短吻鱘是分布在北美東海岸的兩種鱘類之一,另一種是大西洋鱘,兩者相伴分布。與大西洋鱘相比,短吻鱘個體較小,分布範圍較窄,且極少進入海水水域,是目前唯一確定的鹹淡水洄游型鱘類。

生活習性

習性

短吻鱘成鱘在鹹水中生活的時間長短與緯度有關。在最北方地區(聖約翰河、安卓索金河、肯尼比河),短吻鱘成鱘常年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鹹水區。在聖約翰河,成鱘於春夏季(6-8月份)水溫最高時離開河口到淡水中覓食。有些個體在海水中越冬。在中北地區(從梅里馬克河到特拉華河),成鱘果在鹹水環境中的時間最少,它們在淡水中覓食和產卵數年時間,然後進入淡水一鹹水區,通常時間很短暫。中北地區河流約有7個月(4-10月份)的水溫(7℃以上)適合於短吻鱘的攝食。在南部地區的一些河流(菲爾河、皮迪河、薩凡納河、阿爾塔馬哈河),短吻鱘於秋冬季節在淡水一鹹水交接處或其上游附近覓食,時間或長或短,在夏季,多數河段的水溫28-30%以上,大部分成鱘和1年齡幼鱘棲息在淡水至鹹水交接處水溫較低的深處。但南部地區桑蒂庫珀河系的短吻鱘是個例外,成鱘常年棲息在水壩上游的淡水中,可能是建壩之前親鱘滯留在上游地區的結果。

短吻鱘是一種鹹淡水洄游型魚類,但有少量個體出現在海水水域。短吻鱘在海水中的出現,代表着短吻鱘在各河流之間的移植和各種群之間的基因流動,但這種基因流動性較低。

短吻鱘從河口洄游到河流上游產卵場的距離,在3條沒有障礙物的河流中分別是:220-225 千米(特拉華河,其水壩位於331千米處)、275-278千米(薩凡納河,其水壩位於300千米處)、210-220千米(阿爾塔瑪哈河,其水壩位於441千米處)。但在阿爾塔馬哈河,有些個體也停留在50-125千米處,其生物學意義還不清楚。在哈得遜河,特洛伊大壩位於246千米處,產卵場位於壩下附近;在皮迪河,布萊維特瀑布大壩位於298千米處,產卵場位於壩下江段(與薩凡納河的產卵場相似),但也有部分個體在192千米處產卵的現象。以上5條河流都位於南方地區或北方地區的南端,在這些河流中,短吻鱘的產卵洄游距離除了在薩凡納河接近300千米外,在其他河流都在200千米左右。

在北方地區的北端各河流,尚沒有這方面的確切資料,因為在這一地區,所有河流都在其下游建有水壩,切斷了短吻鱘向上涸游路線。在聖約翰河中,短吻鱘可能在馬克昆克大壩(120-137千米)下產卵。在康涅狄格河、桑蒂庫珀河等河流中,水壩的建立可能使短吻鱘分隔成上游群體和下游群體。上游群體能否持續存在,決定於捕撈強度、產卵條件等因素。1847年康涅狄格河上的霍利約克大壩修建後,其上游的短吻鱘群體存在了100年之久。已觀察到康涅狄格河上游的短吻鱘幼鱘和成鱘能在汛期通過霍利約克大壩進入下游;下游的短吻鱘也可通過大壩處的升魚機進入上游,但數量很少,在1975-1995年間只有81尾短吻鱘自下而上通過這座大壩。

在各大河流,短吻鱘繁殖群體中雄鱘多於雌鱘,如在哈德遜河,短吻鱘繁殖群體雌雄性比為1:2.5;在康涅狄格河,短吻鱘繁殖群體雌雄性比為1:3.5。

攝食

短吻鱘主要攝食底棲軟體動物,也食甲殼動物昆蟲幼蟲,食物中混雜有大量的有機碎屑和沉渣。

生長

自然界中的短吻鱘生長緩慢,但幼鱘生長迅速,第一年可達14-30厘米長。短吻鱘的生長速度存在緯度分布差異性,南方短吻鱘種群生長快於北方種群,但北方種群由於在整個生活史中一直生長,所以其體形大小最終超過南方種群。短吻鱘最大年齡50-60年,分布於北方的短吻鱘壽命比分布於南方的要長。

分布範圍

水域

短吻鱘分布於北美洲的東海岸,歷史上從加拿大聖約翰河至美國聖約翰河的各大河流都有分布。1993年調查顯示,短吻鱘目可能只存在於16條河流中,從北到南依次是:聖約翰河(加拿大)、肯尼貝克河、安卓索金河、梅里馬克河、康涅狄格河、哈德遜河、特拉華河、菲爾河、皮迪河、桑蒂庫珀河、愛迪索河、阿什波河、薩凡納河、奧格切克河、阿爾塔馬哈河、聖約翰河(美國)。在北美洲東海岸的各大河流中,短吻鱘常與大西洋鱘的北方亞種相伴分布,分布重疊。但大西洋鱘成體可以廣泛沿海岸線分布,而短吻鱘的成體主要局限在河流和河口,在沿海水域只發現有少數短吻鱘個體。

國家

可能滅絕:美國(新罕布什爾州)。

存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羅德島州、喬治亞州、緬因州、紐約州、馬薩諸塞州、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南卡羅來納州、馬里蘭州、康涅狄格州)。

滅絕:美國(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州)。

繁殖方式

短吻鱘在淡水潮頭或碎石河底的流水中產卵。它們產卵的時間會按地區而有所不同,相信是受到水溫的影響,一般會在9-12℃才會產卵。最早的是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或佐治亞州的群落於1月產卵,最遲的則是在緬因州及新不倫瑞克的於5月產卵。其他影響產卵的包括日照時間及水流速度,分別須為13.9-14.9小時及每秒30-120厘米。卵須13天來孵化,幼鱘出生時長7-11毫米,只有僅有的視覺及游泳能力,且有強烈的傾向躲藏。經過9-12日,它們成長至可以游泳的幼鱘階段,長約15毫米。到了20毫米長時,它們就像是一條縮小的成鱘,並且開始覓食。它們接着會向下游至河流的深水道,而第一年仍會留在淡水中。幼鱘生長至18吋長時,就會游到淡水及海水的交匯處,隨波而游。成鱘會在淡水或海水出沒。它們生長至45-55厘米長時就達至性成熟,佐治亞州的雄鱘約為2-3歲就達至性成熟,而新不倫瑞克的約為10-14歲,雌鱘則為6-17歲。在性成熟後就會產第一次卵。成鱘會繼續生長至3-4尺長。雄鱘每年或每兩年就會繁殖一次,壽命少於30歲。雌鱘每三至五年才會繁殖,共生-20萬顆卵,壽命達67歲。雌鱘為了產卵會連續幾年減少覓食及生長。一般相信(但未被證實)南方的短吻鱘的壽命是最短,而北方的則是最長。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1973年短吻鱘被美國列為瀕危物種。

種群動態

截至2009年,最大的群落是在哈德遜河,估計最少有380,00條。第二大的群落是在聖約翰河,估計有180,00條成鱘及約10萬條。

參考來源

  1. 短吻鱘Knowpia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