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行(嘉澤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知,不行》是中國當代作家嘉澤爾的散文。
作品欣賞
知,不行
知行合一,乃是知識分子的最高境界。僅僅「知」不能算知,必須得「行」,而且是「行」之有效,才能算「知」,否則,不能算知,或只算半知,偽知。我有一位朋友,上世紀八十年代重點大學中文系畢業。當時還是國家分配工作,被分配到一家省報社當編輯。那是中文系最對口的專業,迄今為止,都是中文系畢業生嚮往的工作單位。而且,那哥們兒之所以選中文,是因為愛讀書,古今內外文史哲通讀。為了擺放書籍,賣掉市中心的百平房子,到遠郊換了套二百多平方米的樓梯樓房子,貼着牆壁全是書架,書架里整整齊齊擺滿了書籍。屋內到處都是書,只要是塊能擱東西的桌面,沙發,椅子等,都有那麼一摞書,而且,不僅讀,還有寫。時不時在各省報發表短小精幹的文章,針砭時弊,弘揚正能量。大有一派國士之風,成為那一代人的明星,也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榜樣,我們倆結成了忘年之交。他的工資收入和稿費都花在買書上,平時省吃儉用,逢年過節,連件新衣服都捨不得買。衣服,穿舊的,鞋,穿舊的,吃,最省的,老婆,娶最丑的。在他的引導下,我從小熱愛閱讀,知行合一,就是通過閱讀《明朝那些事兒》知道了王陽明知道的。然而,隨着歲月的流逝,我的成長,漸漸地感覺有點不對勁。
當我大學畢業,出國留學攻讀研究生,新冠肺炎疫情滯留國內辦學創業,向他請教寫作中遇到的障礙,才發覺他語言空洞,評點抽象,不着邊際。再翻看他所寫的文章,思想淺薄,缺乏邏輯,對時弊的評點浮於表面,缺乏深度。更有甚着,是他對日常生活的處理方式,更不能令人恭維。有一次他母親病了,上醫院被診斷是血癌,體內正在大出血,需要留醫觀察。那是一所省級大醫院,醫生水平很高,明確對他說:「需要血小板血,但是很缺。如果能止住流血就入院進一步治療,否則就完了。」聽了醫生的話給了全家人希望,於是安排輪班陪護老人。先是他年過七十有半的老父親,然後是他姐姐,然後是他本人,然後……輪到他陪床時,老人已經在門診病房躺了兩天,都沒有等到血小板。老人的體內一直在流血,大便都是黑的。為了延續老人的生命,醫生天天給老人開弔針輸紅血球維繫。他是帶着書去陪床的,在老人病床前除了倒水給老人,就是看書,遇到醫生夜查房就隨口問一聲:「有血小板了嗎?」醫生說:沒有。他就繼續埋頭看書,直到他老父親來接班。他回家睡覺。當時,我很奇怪他為什麼想一想去血庫門口等着血小板通知呢?
首先,那是一所省內數一數二的大醫院,危重病人多,貴人多;其次,醫生留下在門診病房觀察,就說明有救治的希望;最後,血小板是稀缺,不是沒有,在血庫門口盯緊點,就有獲得的可能。
老人最後是救過來了,八九年了,活得歡蹦亂跳的,挺健康。而那位忘年的朋友居然辦理內退,理由是為了讀書。他寫的文章,本來就不好看,現在偶爾讀之,更像是抄書,不是寫書。將各種名人的文章摘取一兩段,歸納歸納,寫一兩句陳述判斷就算他的文章了。這能算是知了,還是未知?
我記得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一篇文章的完成必須經歷三個階段:一是作者寫完,二是經過出版商發行,三是讀者閱讀。少一個環節,都不算文章,只能算是排列文字,堆砌文字。更談不上「知」了。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前人勞動經驗的總結,是創造才富的源泉。書籍是知識的主要載體,知識可以幻化我們日常的行為,教育我們為人處事,勞動致富,當然也可以成為某些人口若懸河的談資,妝點門面的幌子。像我這位忘年之交的朋友,閉門讀書,潛心休學,不過是逃避生活,躲避現實以掩蓋自己無能的藉口而已。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盛世,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讀書人,應當以天下為己任,深刻理解知行合一的涵義。如果讀書讀出了個大嘴巴,腦萎縮地中海高血壓,手腳退化半身不遂,那麼還是不要讀為好。
作者簡介
嘉澤爾,顧斯琪,1995年2月出生,長期堅持寫作,自2013年至2024年所作隨筆散文將超過70萬字。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