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督脈 - 經絡

來自搜狐網 的圖片

按照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體表出曲骨穴,向下過會陰部,向後行於尾骶部的長強穴,沿人體後背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督脈

起於; 小腹內胞宮,體表出曲骨穴

分支; 與沖、任二脈同起於胞中

臨床表現; 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脊背疼痛

主治病症; 神志病,熱病,頭項局部病證

穴位名稱; 長強,腰俞,腰陽關等

結構特徵

按照《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 所講,"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沖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據此,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體表出於曲骨穴,向下走會陰部,向後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督脈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單29穴,新增印堂穴歸於督脈。督脈穴位從下到上分別是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印堂、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分支

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出於體表曲骨穴,向下經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

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人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臨床表現

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劂

邪犯督脈可表現為牙關緊閉,頭痛,四肢抽搐,甚則神志昏迷、發熱,苔白或黃,脈弦或數。

督脈虛衰可表現為頭昏頭重,眩暈,健忘,耳鳴耳聾,腰脊酸軟,佝樓形俯,舌淡,脈細弱。

督脈陽虛可表現為背脊畏寒,陽事不舉,精冷薄清,遺精,女子少腹墜脹冷痛,宮寒不孕,腰膝酸軟,舌淡,脈虛弱。

病機分析

督脈起於會陰,並於脊里,上風府,入腦,上巔,循額。邪犯督脈,則角弓反張,項背強直,牙關緊閉,頭痛,四肢抽搐,甚則神志昏迷,發熱,苔白或黃,脈弦或數。督脈上行屬腦,與足厥陰肝經會於巔頂,與肝腎關係密切,督脈之海空虛不能上榮於充腦,髓海不足,則頭昏頭重,眩暈,健忘;兩耳通於腦,腦髓不足則耳鳴耳聾;督脈沿脊上行,督脈虛衰經脈失養,則腰脊酸軟,佝僂形俯;舌淡,脈細弱為虛衰之象。督脈主司生殖,為"陽脈之海",督脈陽氣虛衰,推動溫煦固攝作用減弱,則背脊畏寒,陽事不舉,精冷薄清,遺精,女子小腹墜脹冷痛,宮寒不孕,腰膝酸軟,舌淡,脈虛弱亦為虛象。

主治病症

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如頸項強痛、角弓反張等症。督脈督一身之陽氣,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1]

參考文獻

  1. 督脈穴位圖及督脈的作用, 個人圖書館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