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真槽齒鱷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真槽齒鱷屬
圖片來自deviantart

真槽齒鱷屬學名Euthecodon)是鱷亞科下的一類已滅絕的長吻鱷魚。分布於第三紀的非洲,其化石在肯尼亞特別常見。真槽齒鱷屬生存於早中新世至早更新世

描述

真槽齒鱷屬是一類大型的鱷亞科。 在圖爾卡納盆地發現的LT26306號標本,根據頭骨長度估計大約有10米長。它有一個很長的狹窄吻部,並有深扇形背緣。 然而,它們的頭骨的體積很小,幾乎是方形的,顎部排列着細長的、大小和形狀相似的牙齒。 與幾乎所有其他鱷魚不同,真槽齒鱷屬只擁有四顆前頜齒。 由於長着尖銳且具有二叉的前頜齒,真槽齒鱷屬被認為是一類食魚者,或者食物中包含魚類。

發現與物種

收集到的現在已知為真槽齒鱷屬的化石材料最初被歸為切喙鱷屬,現代的馬來鱷是該屬的一員。這些標本來自於埃塞俄比亞的上新世Omo群。根據在埃及Wadi Naturn發現的材料,真槽齒鱷屬於1920年首次命名。這些材料被認為與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標本屬於同一物種,但它似乎與切喙鱷屬不同。因此,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材料與來自埃及的材料一起重新分配到新屬中,該物種被命名為E. nitriae

一個名為布氏真槽齒鱷(E. brumpti)的新物種是在肯尼亞洛薩加姆發現的,通過頭蓋骨和吻部的長度比例以及牙齒數量,可以將其與E. nitriae區分開來。[1][2][3]布氏真槽齒鱷與鱷屬都是在圖爾卡納盆地發現的最常見的鱷類化石之一。1992年,在洛薩干納丘魁組凱育蒙組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鉸接頭骨和下頜骨。

吻部較短的E.arambourgi利比亞Gebel Zelten的早中新世沉積物中被發現。來自非洲多個地區的標本分類在物種層面上並不確定,這些地區包括:早上新世利比亞的薩哈比組地層,中新世早期Rusinga島的維多利亞盆地地層,肯尼亞Ombo的早中新世沉積物,以及剛果早中新世時期的阿爾伯丁裂谷沉積物。

參考文獻

  1. Ginsburg, L. E. and Buffetaut, E. (1978). Euthecodon arambourgi n. sp. et l'évoluion du genera Euthecodon, crocodilien du Néogène d'Afrique. Géologie Méditerranéenne 5:291-302.
  2. Kälin, J. (1955). Crocodilia. In: J. Piveteau, ed., Traité de paléontologie 5:695-784. Paris: Masson.
  3. Steel, R. (1973). Crocodylia. In: O. Kuhn, ed., Handbuch der Paläoherpetologie 16:1-116. Stuttgart. Fis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