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看忻州(李慧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看忻州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看忻州》中國當代作家李慧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看忻州

那天,一隻腳重重地踏在了古稱秀容的這片土地上,傾刻間,另一隻腳卻膽怯了,唯有唯唯諾諾地輕輕放下。

怎能不令我膽怯?

腳下偶然踩到的那塊磚、那片土,可能還殘存着三千多年前周穆王巡遊西域的微弱痕跡,可能還浸染着幾千年間驅外侵保家園的勇士的熱血。那隨着時光老去的金戈鐵馬、峰火狼煙,也許還藏在殘磚破瓦下,喜看今日的白雲悠悠。

何況這片土地還孕育了聲名遐邇,彪炳於後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孕育了被《紐約時報》稱為東方伽利略,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徐繼畲;孕育了寫得出「問世間情為何物」《雁丘詞》,著得出國破家亡 「喪亂詩」的「一代文宗」元好問。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徐向前元帥也是從這片黃土地上走到了革命的洪流中。

輕輕地,唯恐自己不知深淺的腳步驚擾了那麼多厚重的記憶。

特別是那綿長悲壯、可歌可泣的戍邊文化,穿越幾千年的重重帷幕,還駐在邊靖樓、楊家祠堂。我的腳步更加得小心翼翼。

幼時,故鄉村子裡的大舞台上,每逢彩旗招展,各式人物粉墨登場時,楊家將的故事必不可少。拄着龍頭拐杖的佘老太君,大義凜然的楊六郞、楊宗保,威風凜凜的穆桂英,武藝高強的楊排風、八姐九妹、孟良焦贊等等,都是伴隨着童年澄澈歲月緩緩流過的舞台人物。那時不知什麼叫忠誠,什麼叫奸佞,但是楊家將保家衛國的標籤卻早早地貼在了潔白的心靈之上。

幾十年後,竟有幸站在了代縣鹿蹄澗村楊家祠堂內。

相傳,楊業的十四代孫楊友與他的弟弟楊山在一次狩獵時,射中一隻梅花鹿的前蹄,這隻鹿帶傷而逃,楊氏兄弟二人在後面緊緊追趕,那隻鹿逃到聯莊(今鹿蹄澗村)後突然消失不見了,楊氏兄弟在鹿消失的地方挖掘出一塊印有帶箭梅花鹿形狀的怪石。他二人認為這定是有神仙點撥,所以就選擇在此地居住了,並改村名為「鹿蹄箭」。後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澗,遂又改名為「鹿蹄澗」。

楊業後代為祭祀楊業夫婦及其後代名人,於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修建祠堂。因楊業戰歿後被賜為太尉,諡「忠武」,所以眼前這座祠堂名為「楊忠武祠」。

站在祠堂高高的台階下,抬頭,正中間「矣世將畧」四個大字,穿越初秋明媚的陽光直擊心靈。世世代代忠臣良將。是世人對楊家將最高的評價。這褒揚卻是楊家子孫以生命與鮮血換來的。

正殿內,飽經風霜的楊業與佘太君安詳地端坐在正中,八位公子及楊氏功臣分列兩邊,氣宇軒昂。

他們安坐在牌位上,是一派團聚與熱鬧。兩側廂房內,各位楊門女將也英姿颯爽地看着塵世里的雲捲雲舒。

一大家子的文治武功,一大家子的忠心耿耿,一大家子的其樂融融,卻也只能在這後人的善意里團聚。

事實上,在紅塵跌盪里,他們一家人東征西戰,生死兩茫茫。男人為國家戰死沙場,女人獨守家園亦不忘報效國家。《十二寡婦征西》、《穆桂英掛帥》等故事讓楊門女將以一個專用名詞在時光里傳頌。

楊令公金沙灘上,被奸臣潘仁美陷害,自碰李陵碑而亡。他的八個孩子,或戰死或出家,只剩楊六郞繼續策馬在戰場。在大宋王朝,在雁門邊塞,當契丹人再次進犯時,當楊家再無壯丁男兒領兵打仗時,百歲老人佘太君曾領兵掛帥,年過半百的穆桂英曾接掌帥印。

舞台上,穆桂英感慨道,「楊家將捨身忘家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慶昇平朝堂里群小爭進,烽煙起卻又把元帥印送到楊門。」

佘老太君說,「為國家說什麼夫亡子殞,盡忠何必問功勳。」

楊家將所有的忠貞義烈、顧全大局,甚至面對不公正待遇的感慨與決擇,盡在這祖孫兩人的唱詞中迴旋。迴旋,直至我的心房、我的眼角,幻化成眼前的一片白霧。

楊家將的故事,在千餘年的時光中,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演繹得愈加豐富。也許很多故事只是戲曲、小說等文藝作品的藝術再加工。但楊家將戍守衛邊、保家衛國的精神卻是永存於歷史中的。

巍峨雄渾的代縣邊靖樓,是代縣曾作為邊陲重鎮的記載。

在這裡,楊令公曾鎮守七年,他的威名讓雁門關外的契丹人五體投地,忘而卻步。

登樓的附梯,又寬又長,豎着砌的磚已在歲月的風沙中嶙峋,踩上去有些咯腳。二樓闊大的平台上,刻有「官」字的磚顯示着這座建築的高規格。三層的木樓沒有過多的雕樑畫棟,卻也精緻至極。楊令公和他的楊家將曾在此,眺望關內的美麗山川,眺望關外契丹人的蠢蠢欲動,隨時準備着以手中的大刀阻擊敵人侵略的腳步。

太陽漸漸西下,站在二層露台上,邊靖樓的一角掩映在藍天、白雲、群山下,多麼安寧。

曾經的金戈鐵馬、戰鼓雷鳴都已消逝在歲月深處。曾經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的血和汗只風乾在了腳下的磚,或是樓內光滑的樓梯扶手上。

時光遠去了,但楊家祠堂、邊靖樓還在,那些至忠至義的精神永在。

這種保家衛國、捨生忘死的精神,在五台縣東冶鎮永安村的一所小院裡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穿過幽深的小巷,穿過故居的大門,穿過一條長長的甬道,一座始建於清道光初年的小小四合院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徐向前元帥的故居。

普通的北方四合小院內,有元帥成長的足印。在後人的布置中,亦有元帥的偉跡。

元帥自己為革命戎馬一生,為保衛國家,元帥唯一的兒子是軍人,元帥的幾個外甥也是軍人。

歷史的風起雲湧中,封建王朝土崩瓦解。可保家衛國、捨生忘死、不懼犧牲、前赴後繼的精神一直都在。

走出故居,巷口一棵有着二百年年輪的老槐樹鬱鬱蔥蔥,一位老人坐在樹旁倚着牆角乘涼。

歲月靜好。是一代代仁人志士以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

2

原平是一個縣級市,但原平圖書館大樓卻讓我感到了大都市建築的宏偉與漂亮。樓內亦設施齊全,乾淨整潔、安靜雅致。大廳里有孩子們在看書。

圖書樓所在的廣場對面是範亭中學。整個建築群依然氣度不凡。學校以愛國將領續範亭的名字而命名。

續範亭,著名愛國將領。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後在國民黨任職,後與共產黨人合作創建山西新軍。曾任晉北行政公署主任。1947年病逝後,追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935年,在拜謁南京中山陵時悲憤地寫下《哭陵》詩,並剖腹自戕要求抗日。

據說範亭中學很有名,在省內更有「南康傑北範亭」之說。

圖書館、中學,都是讀書育人之地。亦都外觀美麗。一條路讓他們遙遙相望,這條路叫文化南路。連學子們走的路都浸染上了濃濃書香味。

嗅着無處不在的裊裊書香,我們在圖書館內與原平時光讀書會部分成員座談交流。

時光讀書會,是由原平讀書愛好者自發組織起來的一個民間組織。2014年12月,由原平普通機關幹部付小平發起成立。

他們在時光里邂逅、讀書。從此後,小城裡的一群普通人,幹部、教師、農民、個體經商者等,聚在一起分享《詩經》、《論語》、《樂府詩集》、《世說新語》、《資治通鑑》、《紅樓夢》等國學經典。品讀《紅岩》、《老生》、《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禮》、《飄》等中外名著。研討李白、陸游、李清照、蘇軾、李叔同等歷史名人。觀看《鳳凰劫》、《肖申克的救贖》、《活着》等中外影片。

工作之餘,多讀一本書,多寫一行字,會帶給我們什麼?

在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會以投入和產出是否達比例的思維方式看待一切。

看起來,讀書並不能讓人們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利益。

可是時光讀書會的書友卻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十幾人到如今的五百餘人。

他們不僅讀書,他們還分享心得。二十多個文友,以自己的視角去解讀國學經典《詩經》,並把這種草根的感悟集結出版成書《全民詩經之國風氣象》。

他們讀書,他們品書,他們亦拿起手中的筆去書寫。寫自己的感悟,寫時代的變遷。很多文友的文章逐漸見諸各級報刊雜誌。

這仍不能為他們帶來普遍意義上的利益。但讀書會卻越來越壯大。

據說,每到星期二下午六點半,一街人都往讀書會趕。如說去讀書會,出租車司機都不收錢。

為什麼呢?就像我,人至中年,日夜伏案,雖只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仍樂此不疲。因為我在讀書寫作中,看到了時光中的那些光、那些暖。那些光亮溫暖着我,走過風雪交加的冰冷時光。也許,他們和我是一樣的吧。

這種生活的恬淡,從城市漫入鄉村。

走入原平市張村農民散曲社時,已近正午,太陽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耀眼的陽光下,一張張散曲社成員的作品被做成彩色噴繪在烈日下燦爛。

真的是燦爛。「忘記梳妝,隨友沐春光,沉醉梨鄉,多少相機忙……」,「兒題金榜淚花流,掐算糧倉又數豬,好友親朋聚酒樓。抿一壺,一半兒歡欣一半兒愁。」那或婉約或鏗鏹的殿堂級的文體——散曲,就這樣飽蘸着泥土的馨香,悠揚在鄉間地頭。

散曲,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在元代興盛,和唐詩宋詞同為一代之文學。又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今天,在這個叫做張村的小村子裡,我們看到了農民寫就的散曲。

幾位散曲社老師走上台前,朗誦自己的作品。

其中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叫任尚禮。老人說他是2012年進社的。問他怎學會的,他說,先學寫詩詞,再學寫散曲。

老人一口濃重的鄉音,我並未能完全聽懂。但跳躍在他皺紋間、白髮下的神采奕奕卻讓我好生羨慕。

可以想象,雪花飛舞的農閒時節,任尚禮和他的鄉親們聚在一起不只是插科打諢,或是酒牌麻將,他們用平仄格律,抑揚頓挫地抒懷着心意,寂靜的鄉村便在韻律間熱鬧起來。

當然,一首優美的散曲不能讓玉米土豆多豐產一斤,可是散曲社卻在壯大。

成立於2008年的農民散曲社由當時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310多名社員,分布在全市18個鄉鎮的103個村莊社區,全市(包括忻府、定襄區縣)共成立了23個分社。社員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20歲。2016年4月正式註冊為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文化團體。

文化團體就會有文化的氛圍。他們出小報,他們辦微信公眾號,他們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詩詞,他們出版詩集,他們被省以上詩詞學會吸收為會員……

那一雙雙粗壯的大手,既握得了粗重的鋤頭犁耙,亦拿得起纖瘦的細筆。

詩就在眼前。在綠油油的莊稼地里,在嘩啦啦流過村莊旁的小溪中。

3

一排排整齊的農家屋舍,錯落有致地排列在街巷上。房屋灰磚灰瓦黃泥涮面,街面石頭鋪砌。街邊一條淺淺的小渠中有清冽冽的溪水緩緩流過。兩側的房屋門口,燈籠、國旗在陽光下飄揚。臨街的門面有商店、客棧。

隨意站在一戶門前抬頭望去,藍天、白雲、青山、黛瓦,層層疊下來,如戲台上一簾簾的帷幕,又似畫布上那一層層的鮮明色彩。

安靜、美麗。這是初入岢嵐縣宋家溝村時的印象。

但,這並不是為旅遊開發的民宿之地,而是苛嵐縣脫貧攻堅,易地搬遷安置的一個典型代表。

宋家溝村是宋家溝鄉的中心村和鄉黨委所在地,全村耕地平整,公共設施較為完善。現有戶籍人口245戶548人。2016年以來,承接了周邊14個村145戶265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及安置任務。村內現有390戶81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65戶283人。

那些外村的群眾是如何來到這裡生產生活的呢?

運用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宅基地復墾增減掛鈎和特色風貌整治獎補等政策類資金,以三口之家60平米住房計算,每戶可落實政策類資金12.21萬元,建設、裝修、家具等費用只需11.6萬元,貧困戶無自籌就可拎包入住。

也就是在這裡安置的各村貧困戶,無需自籌便可住進新房。非貧困戶可以根據相關政策自主選擇。

在這風景如畫的村莊裡,有42%是貧困戶。

屋內,地磚鋪設,乾淨整潔;院內,鮮花盛開,菜疏累累。

村內小廣場上,有一對夫婦在擺攤售賣涼粉等特色小吃。

男主人叫沈姚付,今年62歲,是於2017年5月從口子村搬遷到宋家溝的。他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出嫁了,小女兒與他們一起生活。他們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遷來宋家溝後按政策分到三間60平方米的住房。

來到新村後,在生產與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後,他們還做起了小生意。因為近年來來宋家溝村參觀的外地人多了,老人說,「有[[上海]的、杭州的、秦皇島的、河南的、朔州的……全國各地的,可多了。」

也是這麼多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給老人的小攤帶來了收益。老人說,「人多時每天能賣到200元左右,人少時也能賣個三五十元。」

廣場旁邊標有「愛民客棧」的屋舍內,有婦人坐在大門下陰涼處撕着一大堆豆角,準備曬乾冬天備用。

主人叫王愛民。他們家不是貧困戶,住房是原有的,後來經過整治。他把這裡辦成了民宿客棧。整個小院費用為每天260元,只提供場所,客人自己做飯。「有人住嗎?」我說出了自己的疑問。「有呀,有人一住就是一個星期。」主人回答。

小廣場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三棵樹廣場。這裡之前是一處舊房子,建設中為了保留原來的風貌,留了三棵樹,取名三棵樹廣場,寓意樹人、樹德、樹風。

2017年6月21日下午,總書記來到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宋家溝新村。看着乾淨整潔的村容村貌和村民家中良好的生活條件,總書記十分高興。總書記站在宋水街面向三棵樹廣場上的群眾們說,「請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擼起袖子加油干。宋家溝新村就是黨員幹部實幹苦幹的體現。

在宋家溝村史館裡,看到了宋家溝村整治前的村莊全景圖片。2017年前的宋家溝村依然是荒蕪零亂的。沈姚付老人原來所在的口子村,隱在大山里,更是危險荒涼。

宋家溝在實施易地搬遷的同時,對原有的住房或閒置住房、庭院進行整治、提升。同時整治衛生院、養老院、學校等公共建築。新建公共衛生間、浴室等公共設施。

於是,這樣一個宜居、美麗的現代新農村的模樣就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本村的、遷來的,大家在這個新的環境裡,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增收渠道有效拓寬。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村莊應有的模樣讓我心生暖意。那住在這裡的群眾應更為溫暖吧!

記得第一天,參觀完忻府區雲中河景區時,心就是暖暖的。

雲中河景區很美,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美。參觀結束時,我們坐在會議室內看《魅力忻州 大美雲中》的專題片。片子摒棄了通常的解說與畫面,而是一老一少兩個思鄉之人,在年老時,在拼搏累了時,回到故鄉,享受這裡的恬淡,享受這裡的溫暖,讓鄉愁落地。

看到這裡,我被雲中河美景驚艷了的目光瞬間就濕潤了,回到溫暖的故鄉,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嗎?[1]

作者簡介

李慧麗,女,七十年代生,現任潞城作家協會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