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眉毛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眉毛草又名木賊草千峰草銼草筆頭草筆筒草節骨草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至2米。

莖中空有節,節間長2至6厘米,表面有縱棱、粗糙、葉退化而抱莖,

孢子囊穗長圓形,黃色,輪生莖頂,呈密穗狀。 喜生於河灘,溪邊等潮濕處。

基本信息

中文名:木賊草

拉丁學名:CommonScouringRushHerb

別稱:千峰草、木賊


界:植物界

科:木賊科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湖北、四川、寧夏、江蘇等地

形態特徵

筆筒草即木賊、千峰草,是木賊科植物木賊

的全草。該品古人用於木器加工。《綱目》云:"此草有節,而糙澀,治木骨者,

用之磋擦則光淨,猶雲木之賊也。"故云木賊草,亦稱銼草、擦草。

節節草、節骨草、無心草、筆頭草、筆管草等,均以形態得名。

性狀呈長管狀,不分枝,長40~60cm,直徑0.2~0.7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

有18~30條縱棱,棱上有多數細小光亮的疣狀突起;節明顯,節間長2.5~9cm,

節上着生筒狀鱗葉,葉鞘基部和鞘齒黑棕色,中部淡棕黃色。

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周邊有多數圓形的小空腔。

氣微,味甘淡、微澀,嚼之有沙粒感。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曬乾或陰乾。

根莖

短,黑色,匍匐,節上長出密集成輪生的黑褐色根。莖叢生,

堅硬,直立不分枝,圓筒形,直徑4~8毫米,有關節狀節,節間中空,

莖表面有20~30條縱肋棱,每棱有兩列小疣狀突起。葉退化成鱗片狀,

基部合生成筒狀的鞘,鞘長6~10毫米,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

先端有多數棕褐色細齒狀裂片,裂片披針狀錐形,先端長,銳尖,

背部中央有1淺溝,裂片早落,僅在莖先端及幼莖上者不脫落。

孢子囊穗生於莖頂,長圓形,長1~1.5厘米,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頭,

由許多輪狀排列的六角形盾狀孢子葉構成,沿孢子葉的邊緣生敖個胞子囊,

孢子囊大形。孢子多數,同型,圓球形,有2條絲狀彈絲,十字形着生,

卷繞在孢子小,遇水即彈開,以便繁殖。

生長環境

喜生於河灘,溪邊等潮濕處。

藥品簡述

藥品簡述

【藥名】:筆筒草

【拼音名】:BíTǒnɡCǎo

【英文名】:HerbofRamoseScouringRush

【拉丁植物名】:Hippochaeteramosissima.(Desf.)Boerner[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

【別名】:千峰草節骨草通氣草眉毛草土木賊節節菜節節草接骨草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銼草蝦蟆竹鎖眉草草麻黃節骨草鑊蓋草接管草擦草磨石草筆管草四角田槐野木賊駁節草空心草無心草接骨筒麻蒿

【主治】:清肝明目;止血;利尿通淋;主風熱感冒;咳嗽;目赤腫痛;雲翳;鼻衄;尿血;腸風下血;淋證;黃疸;帶下;骨折。

【性味】:甘;苦;平;無毒;微寒。

【歸經】:心經;肝經;胃經;膀胱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來源】:該品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乾燥地上部分。

【炮製】:除去枯莖及殘根,噴淋清水,稍潤,切段,乾燥。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挖,洗淨,鮮用或晾通風處陰乾。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山坡草叢、溪邊、池沼邊等地。

《木草經疏》[1]

【來源】該品為木賊科植物木賊Equisetum hiemale L的乾燥地上部分。

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新疆、青海、陝西、甘肅、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山西等省區。

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曬乾或陰乾。切段,生用。

【異名】木賊(《嘉祐本草》),銼草(《盛京通志》),[2]

節節草(《植物名實圖考》),節骨草(《東北藥植志》),擦草、無心草(《山西中藥志》)。

【藥材性狀】乾燥全草,呈長管狀,中空有節,不分枝。

長30~60厘米,直徑約5毫米,每節長3~6厘米。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

有多數縱枝,順直排列,其上密生細刺,觸之有粗糙感。

節處有筒狀深棕色的鱗葉。易自節處拔脫。質脆,易折斷,

斷面中空,內有灰白色或淺綠色的薄瓤。氣無,味甘,微苫澀。以莖粗長、色綠、質厚、不脫節者為佳。

【採集】夏、秋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按粗細紮成小捆,陰乾或曬乾。

【炮製】洗淨,稍潤,剪去根部,切段,晾乾。

【性味】甘苦,平。

①《嘉祐本草》:"味甘微苦,無毒。"

②《綱目》:"溫。"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甘。"

【歸經】入肺、肝、膽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陽二經血分。"③《本草匯言》:"入手、足三陽經。"[3]

【功用主治】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

①《嘉祐本草》:"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積塊,益肝膽,明目,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

②《綱目》:"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③《本草正》:"發汗,解肌。治傷寒,瘧疾。去風濕,散火邪。"

④《玉楸藥解》:"平瘡瘍腫硬,吐風狂痰涎。治癰疽瘰癧,疔毒,癤腫,汗斑,粉渣,崩中赤白諸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宜忌】氣血虛者慎服。

①《本草經疏》:"目疾由於怒氣及暑熱傷血、暴赤腫痛者,非其所任。"

②《本草匯言》:"多服損肝,不宜久服。"

③《本經逢原》:"多用令人目腫,若久翳及血虛者非所宜。"

藥理作用

木賊所含的硅酸鹽和鞣質有收斂作用,從而

對於接觸部位,有消炎,止血作用。同屬植物E.ArvenseL全草有利尿作用;

臨床上曾用以治糖尿病,但動物實驗未能證實。牲畜食筆筒草及筆筒草屬植物可引起中毒,

症狀有四肢無力、共濟失調、轉身困難,牲畜活動時產生震顫及肌肉強直,

脈搏弱而頻,四肢發冷,血液化學分析表明維生素B缺乏,用大量維生素B有解毒作用。

1、對心血管的作用:筆筒草醇提液能增加離體豚鼠心臟冠脈流量。

0.2ml/kg(100%提取液)靜脈注射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T波升高和心率減慢有一定的對抗和緩衝作用。

筆筒草醇提物10-15g/kg腹腔注射或20g/kg十二指腸給藥,對麻醉貓有持久的降壓作用。

降壓強度和維持時間與劑量有一定的相關性。並能對抗組胺收縮血管作用,

對切斷脊髓的貓仍有降壓作用,故認為其降壓部位的外周性的。

對家兔離體血管有明顯擴張作用。

2、其它作用:阿魏酸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釋放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其半數致死量(mg/kg),

小鼠腹腔注射為946,大鼠灌胃為3000。毒性表現為共濟失調,

肌肉強直及四肢發冷。血液分析表明維生素B缺乏,用大量維生素B治療可恢復正常。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①治療牛皮癬

木賊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每日2次,半月為一療程;如無不良反應,

可連續應用。治療99例,基本痊癒4例,顯效49例。

療效最快者經注射15次後即達到基本治癒,但一般需注射70~80次。

極個別病例用藥後皮損反見增加而停藥。用藥後未見毒性不良反應,遠期療效待繼續觀察。

②治療矽肺

對改善症狀有一定效果。據36例觀察,服藥後咳嗽、咳痰、氣喘、胸痛、心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消失,

但X線胸片、心電圖及肺功能檢查則無明顯變化。製劑及用法:一流浸膏:

日服2次,每次10毫升,每日量相當生藥100克。二糖漿劑:每次5毫升,15~30天後改為每次10毫升,均日服3次;

每日量相當生藥37.5~75克,副作用:服藥初期有口乾、腸鳴等反應,連續服藥15~30天後自行消失;

服流浸膏的有3人出現顏面色素沉着,可能與葉綠素渣質吸收有關,

停藥後短期內消失。此外,發現有17.6%的病例肝功能有一定損害,

可能由於服藥時間長、劑量大、療程無間隙有關。如每日服相當75克生藥的流浸膏,

2個月為一療程,同時加用保肝藥物,可能起到保護肝功能的作用

③用於風熱引起的目赤翳障症

該品退目翳而兼有發散風熱之功,對目病而兼有表症者為適宜。

臨床上治眼花多淚,常與蒼朮、夏枯草、防風等配伍;

治風熱而引起的目赤、翳障,多配菊花、白蒺藜、決明子等同用。該品雖有發汗之功,

但一般只是用它疏風止?及消退翳膜的功效。

治療慢性氣管炎:製劑與用法:

一、煎劑:筆筒草1大兩,加水700毫升,浸泡半小時,煮沸5~8分鐘,每次200~300毫升,日服2~3次。

二、片劑:每片0.5克(24片相當於生藥1大兩),每次4片,日服3次。

三、針劑:每支3毫升(每毫升含生藥4克),每日肌肉注射1支。均以10天為一療程,可連續用三個療程。

療效:煎劑治療1103例,近期控制295例,顯效267例,好轉381例,總有效率為85.5%。片劑治療105例,

近期控制23例,顯效17例,好轉44例,總有效率為80%。針劑治療149例,近期控制43例,

顯效42例,好轉68例,總有效率為94.7%,一般在注射24小時後可見效。

綜觀針劑的療效最好,煎劑次之,片劑最差;療效一般隨着療程的增加而逐漸上升,

隨病情的加重而療效下降;夏季和春季療效較高,冬季最差;對單純型的療效較高,

喘息型較差;對無併發症者的療效高於並發肺氣腫者;

對咳、痰、喘、羅音均有一定療效,而以羅音消失的近期控制率最高;

年齡大者療效稍低。副作用:少數人短時間出現口乾、腹部不適,

但不影響繼續服藥。對肝腎及造血系統無毒性作用。

參考來源

  1. [1],-愛問知識人
  2. 盛京通志(全32卷),古籍藏書館
  3. 《本草匯言》中藥方劑,_【中醫寶典】中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