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手工作坊的鼻祖(劉代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鹽業手工作坊的鼻祖》是中國當代作家劉代榮的散文。
作品欣賞
鹽業手工作坊的鼻祖
在巴渝大地,乃至長江中上游,至今人們對食鹽仍稱為「鹽巴」或「巴鹽」。鹽巴的來源,可謂源遠流長,早在5000年前,巴人因產鹽而聞名。
今天,當我們來到重慶市巫溪縣寧廠古鎮,漫步大寧河邊,潺潺溪流清澈見底,用手指蘸上流水放入口中,濃濃的鹹味讓你浮想聯翩。沿着雜草叢生的青石街道而上,千年鹽池、破敗的廠房、古老的石磨、盛鹽的木桶,靜靜地述說着曾經的輝煌,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寧廠古鎮生產鹽巴的繁忙,來來往往的鹽商,燈火通明的鬧市。
巴人因鹽而興,巴人賣鹽建國。據《山海經》載,西南有巴國,祖先叫咸鳥,咸鳥生乘禧,乘禧生後照,後照始為巴人。《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記載:「當虞夏之際,巫國以鹽業興。」據專家考證,巫溪寧廠古鎮就是歷史上的上古鹽都,也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我國井礦鹽生產的發源地,堪稱世界鹽業手工作坊的「鼻祖」。
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物質。因此,人類為了獲取食鹽,爭鬥不斷。隨着歷史的發展,巴人的鹽業越來越興旺,巫咸國壟斷了三峽一帶的食鹽資源後,巴人轉而成為水上商人,乘着獨木舟沿江販賣巫鹽,逐漸遍及長江流域。
到殷代末年,巴國勢力已經觸及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並派兵北上參加「牧野之戰」,贏得「虎賁」的美譽。在寧廠古鎮歷史上,曾多次爆發灶夫起義。而正德三年(1508年)爆發在這裡的鹽場灶夫鄢本恕、廖慧起義,歷時5年,義軍達10萬人,席捲西南地區六省市,比歐洲最早的工人起義早100多年。
物豐必侈,盛極而衰。戰國晚期,巴國貴族貪好享樂,從此走向衰落之路。公元前316年,張儀率秦軍攻入成都,同年攻取巴國。秦軍貪圖巴國食鹽,豈料楚人卻坐收漁翁之利。到公元前223年,楚國已力拒秦軍90餘載。這場因鹽而起的戰爭差不多延續了一個世紀,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鹽戰。
據史料記載,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明清時成為中國十大鹽都之一。在清乾隆年間,寧廠古鎮的鹽灶達336座,煎鍋1008口,號稱「萬號鹽煙」。直到解放初期,全鎮鹽年產量1萬噸以上。曾有記者採訪鎮上85歲的老鹽工向萬洲,他說解放後,寧廠還一直保留着傳統的手工製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工業製鹽逐漸取代古法製鹽,寧廠的鹽業開始衰落。1992年後,鹽廠基本就不再熬鹽了,成排的鹽灶逐漸被拆去。1997年2月5日,鹽廠熬了最後一鍋鹽,千年製鹽手工業畫上了句號。
而今,寧廠古鎮成了古老手工鹽業的記憶符號。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寧廠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也是三峽工程後庫區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作者簡介
劉代榮,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