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氏毛耳飛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氏毛耳飛鼠

來自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的圖片

中文名:皮氏毛耳飛鼠

外文名:Belomys

pearsoni Gray,1842

形成時代:更新世

產 地:重慶市巫山縣

皮氏毛耳飛鼠是發現於重慶市巫山縣的更新世時期化石[1]

皮氏毛耳飛鼠特徵描述

根據nowak和paradiso(1983),belomys是具一單一種(b.pearsoni)的現生屬種,生活於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方。

皮氏毛耳飛鼠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館。

毛耳飛鼠的介紹

毛耳飛鼠(學名:Belomys pearsonii Gray),別名絨耳鼯鼠、毛足飛鼠,屬於鼯鼠科、毛耳飛鼠屬。個體小,背面毛色棕褐,間有花白細斑紋。

飛膜背面黑褐色,邊緣毛密。耳小,耳背緣有缺凹,耳莖前後各有一簇長毛。前後足背面黃褐色。尾上面灰褐色,下面棕色。毛耳飛鼠是一種熱帶型的小鼯鼠,一般成對夜間活動,無冬眠習性黃昏即出洞尋食。

主食多種植物的嫩枝、樹葉、花芽和果食,如榕樹果、芒果等。繁殖期為4~8月,每年一胎,每胎2~4仔。

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毛耳飛鼠是瀕危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參考來源

  1. 皮氏毛耳飛鼠,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