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皇固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皇姑區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是瀋陽市的中心城區。皇姑區位於瀋陽市西北部,西南臨鐵西區,南臨和平區,東南臨大東區和瀋河區,北臨瀋北新區。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23°42', 北緯41°82'。總面積66.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84.6萬,常住人口119萬(2020年),下轄10個街道。轄區內有清昭陵、東北大學舊址、北塔護國法輪寺、無垢淨光舍利塔、新樂遺址等景點。

2016年,皇姑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54.5億元,同比增長2%。[1]

內容簡介

皇姑區是遼寧省瀋陽市市內五區之一,位於瀋陽市西北部,東經123°20′51.87″-123°26′39.27″,北緯41°48′9.85″-41°53′8.33″。面積66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94萬。瀋陽金廊北段地處皇姑區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遼寧省人民政府、省軍區及各大省直機關坐落在皇姑區中東部,是遼寧省的行政文化辦公中心。

2010年末,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0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長16.5%。[2]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皇姑地區是一片農田,有幾個村屯,幾十戶農家。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京奉鐵路設皇姑屯車站,從此,這一地區興起工業、商業和運輸業,居民不斷增加,逐漸形成城鎮。

民國二年(1913年)有屬瀋陽縣第九區管轄的新市村、保合堡、東沙河子、北牌、新安村、皇姑屯、塔灣、御花園、北沙河子等9個村和第七區管轄的三台子,共計10個村。

民國十八年(1929年)劃歸瀋陽市第六區管轄,有順城大街、工程司大街、興隆大街、皇姑屯前街、皇姑屯中街、皇姑屯后街(今亞明、克儉一帶)處。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屬偽奉天省瀋陽縣第九區管轄,有皇姑屯、塔灣、北牌、新市村、北沙河子、東沙河子、新安村、保合堡等8個主村;屬第七區有三台子,共計9個主村。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末,皇姑地區劃歸偽奉天市轄城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皇姑區,包括當時的皇姑、北陵兩區公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9月1日瀋陽市由17個區改劃為24個區,將皇姑區西部劃出,設塔灣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瀋陽解放後,瀋陽特別市政府命令,將原皇姑、北陵、塔灣三個區合併為皇姑區,成立皇姑區政府,同時在皇姑區內設北陵分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成立皇姑區人民政府。

1955年5月,改稱皇姑區人民委員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皇姑區曾更名為紅衛區。

1968年6月24日瀋陽市革委會決定恢復皇姑區名稱。

1968年7月皇姑區人民委員會改為皇姑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9月,改稱皇姑區人民政府。[3]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皇姑區,位於瀋陽市西北部,東經123°20′51.87″-123°26′39.27″,北緯41°48′9.85″-41°53′8.33″。面積6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皇姑區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均屬下遼河平原。地形平坦而開闊,平均海拔50米左右。

氣候

皇姑區屬於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春季促短,降水少,回暖快;夏季高溫多雨,空氣濕潤;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冬季長達6個月 ,寒冷乾燥。年日照時間為2660小時,全年無霜期為150天左右。

自然資源

皇姑區地下蘊藏着豐富的煤、鐵、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周邊七城市亦有充裕的鋼鐵、石油、煤炭、化纖、糧食等資源,加之裝備製造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綜合配套能力很強。[4]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皇姑區94萬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186244人,老齡化率達到了19.8%,其中空巢老人有14801人;適齡未婚者有108707人,其中未婚男性57916人,女性50791人。

民族

皇姑區居住着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族等31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末,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0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長16.5%。財政收入完成28億元,是2005年的2.6倍(可比口徑),年均增長21.03%;其中,稅收收入完成23.74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可比口徑),年均增長17.5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8億元,是 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長31%。

工業

2010年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3.6億元,為2005年22.1億元的3.8倍,年均增長30.5%;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22億元,為2005年69.6億元的3.2倍,年均增長26.1%。

貿易

2010年末,現代服務業收入完成144.8億元,為2007年56.2億元的2.6倍,年均遞增37.1%。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前進,2010年末,規模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30億元,為2008年的1.26倍,年均遞增12.4%;信息產業產值完成55億元,為2008年36.8億元的1.49倍,年均遞增22%,樓宇使用率提高到88.2%;累計盤活特色街區商業網點123個,網點使用率提高到73.7%。目前有長江左岸等17條特色街。所有制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累計完成了16戶國有企業和3戶集體企業改制。[5]

交通運輸

皇姑區內擁有6橫6縱12條交通主幹道,一級公路7條,二級公路18條和500多條三、四級公路及二、三環高速公路,構成了皇姑區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交通便利。已經竣工的瀋陽地鐵二號線貫穿皇姑區南北,與金廊北段相契合,地鐵的建設進一步改善皇姑區的交通環境。皇姑區把守着瀋陽的北大門,北部的三台子出口是北京、大連、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進出瀋陽的重要通道。

皇姑屯站列車時刻表目前有11條火車運營線路經過。

瀋陽長途客運總站是國家一級車站,長途客車線路方向經過新民、彰武、康平、康平(東)、桓仁、法庫(東)、法庫(西)、法庫等等地方。

瀋陽市現有公交運營線路140多條,營運車輛三千多台,可以通達城區中的瀋河區、皇姑區、鐵西區、和平區和大東區。

皇姑區內毗鄰瀋陽北站和長途汽車客運總站。距桃仙機場僅40分鐘路程,距渤海灣有2個小時路程。著名的瀋大高速公路使本區與港口城市大連、營口相貫通。區內以黃河大街、北陵大街、長江街等主要幹道。

瀋陽市現有公交運營線路300多條,營運車輛六千多台,可以通達城區中的瀋河區、蘇家屯區、鐵西區、和平區和大東區。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皇姑區改造文化館,文化館面積達到5000平方米;重建圖書館、少兒圖書館,達到國家一級館要求,圖書館面積增加到7000平方米,藏書90萬冊;少兒圖書館面積達到6500平方米,藏書量10萬冊。12個街道和119個社區均建有獨立的文化站和文化廣場,要具有休閒娛樂和健身功能及設施,可利用率達到100%。在廣場或綠地建設層次高、藝術性強、文化內涵豐富的精品雕塑,建設一批文化演藝場所,改造區物資局地塊,建設4萬平方米的皇姑區圖書大廈。

教育事業

2015年4月,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率達到98%、受教育率達到100%,義務教育發展水平達到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範區標準,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高中學校全部達到市標準化高中建設水平。財政性教育投入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教育事業,新建、翻建、改建、擴建一批學校,皇姑區學校電子網絡監控平台;新建4所標準化小學、4所標準化初中;新建占地3萬平方米的素質教育中心;將現有的少年宮、原珠江朝鮮族小學、區少兒圖書館重新合建成面積不低於1萬平方米大型少兒綜合活動中心,建設一批在教育管理、教學質量、課程開發、活動設計等方面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特色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素質,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依託華師大、東師大等高等學府,創建皇姑區優秀校長、優秀教師培訓基地,2015年6月,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

體育事業

新建運動休閒廣場二處,響應國家全民健身的倡導,利用北塔公園和百鳥公園空地新建足球場、籃球場各一處。大力實施全民健身中心工程、體育健身路徑工程,2014年,健身站點數量達到230個。

醫療衛生

2015年6月,社區全科醫護人員不少於600人,所有政府辦社區衛生機構業務用房、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經費等均由政府保障。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點人群覆蓋率達100%,力爭90%的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增強系統服務功能,將區中心醫院建成一所與所承擔的區屬醫療機構龍頭單位功能相匹配的現代化醫院;完成區婦嬰醫院的搬遷及改、擴建,使其成為我區婦產專科的品牌醫院;以區中醫院為重點,打造成瀋陽市中醫骨傷科特色品牌;將區疾控中心建成規模適度、布局合理、職能明確、全市領先的區級防病機構,達到國家規範化建設標準。建立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特色,打造皇姑區中醫品牌。加強精神衛生事業建設。

社會保障

皇姑區組織普惠制培訓30000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在90%以上,困難家庭畢業生100%就業。建成就業基地10個,創業培訓基地12個,創業園區12個,創業孵化基地5個。扶持創業帶頭人3950人,帶動就業23700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000萬元,扶持創業孵化基地內企業50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1.5萬人,養老保險個體保費徵收達到14億元。利用三年時間實現城鎮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5%以上,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90%以上。勞動用工備案人數達到4萬人,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償還率力爭達到100%,受理農民工投訴舉報案件結案率達到95%以上。特困群體充分享受發展成果,社會保障面力爭達到2%,月人均救助額達到190元。[6]

歷史文化

清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位於瀋陽城北,通稱"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順治八年(1651)竣工。占地面積約450萬平方米。 陵墓平面布局可分前、中、後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下馬碑到正紅門,有華表、石獅、石橋、石牌樓、更衣廳、宰牲廳等建築。第二部分從正紅門到方城。紅門內參道兩側有石雕擎天柱4個,還有成對排列的立象、臥駝、立馬、坐獅、坐麟、坐獬6種石獸。康熙第二次東巡時在此建立碑樓,內立"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並親撰碑文頌其祖先功德。碑樓兩側有華表襯托,還有茶膳房、滌器房等。第三部分是陵寢主體,有方城、月牙城、寶城相接。方城以隆恩殿為中心,東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樓,前面正中是3層檐的隆恩門,後面是石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洞門之上設明樓,內立"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用漢、滿兩種文字鐫刻。方城後面是月牙城和寶城。寶城中的寶頂下是地宮,葬置棺槨。寶城後是人工建築的隆業山。昭陵仿明陵而建,又有滿族陵寢特點,具有漢滿文化交融風格。

1927年,奉天省政府曾將昭陵闢為公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市政府又撥款大力修繕並擴建了樓台亭榭和人工湖等,景色更為壯麗。

東北大學舊址,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北大學舊址的公布所在地為遼寧省,公布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布批號為547900,公布地址為遼寧省瀋陽市。

東北大學舊址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東側,新開河北岸。1923年開始籌建,至1930年陸續建成。東北大學是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由奉天和黑龍江兩省聯合創辦的高等學府,是20世紀初東北地區的規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個學院組成的綜合性大學。1928年張學良任校長後,實行男女同校,增設學院,延聘教授,大力發展體育,一批著名學者如章士釗、梁思成等在此任教。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革命和建設人才,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東北大學舊址建築採用中西結合的建築形式,主要建築各具特色,保存完好,為近代優秀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法輪寺及碑林

北塔護國法輪寺及碑林位於皇姑區崇山東路路南,建於清崇德年間(1643年-1645年),是清太宗皇太極敕建的瀋陽城外的東、西、南、北四塔之一。1643年(崇德八年)動工,1645年(順治二年)竣工。

塔的下面建有法輪寺,現保留大殿五楹,天王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五楹,寺北寶塔一座,山門三楹。

四塔的建造形式,均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構成。

北塔和法輪寺保存較為完整,於1962年1月,瀋陽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撥款對北塔進行了維修,並修復了法輪寺的大殿、山門、配殿,舉辦了佛教密宗藝術和盛京古城風貌陳列,新建了碑林,於1987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無垢淨光舍利塔

無垢淨光舍利塔是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塔灣街黃土崗上。建於遼重熙十三年(1044),清崇德五年(1640)重修。是瀋陽市現存較古老的建築之一。從前,這裡東連昭陵,南臨沼澤,古色蒼然,"塔灣夕照"為瀋陽八景之一。

該塔為13層密檐八角形磚塔,高約33米。整體可分地宮、塔座、塔身、塔檐、塔剎5部分。地宮在塔座下,乃埋舍利之處;塔座為八角形仰伏蓮須彌座,通體磚砌,周邊嵌石條,高1.7米,每面寬5.5米;塔身每面都闢佛龕,龕上雕有卷草、海棠花紋圖案及造型美觀的傘蓋、飛天等,龕內凸起的蓮座上有身披袈裟的坐佛,龕兩側立有協侍。塔檐下有磚雕斗拱,上有瓦壟,角脊有套獸、坐獸,13層塔檐層層內收,最後成八角攢尖的塔頂。塔頂立前金屬剎杆,串有葫蘆形寶珠,以8條鐵索連着角脊。全塔挺拔壯觀。1985年維修時,發現此塔為空心,為全國同類建築中所僅見。

塔內還出土鎏金佛、舍利子、經卷、瓷器等大批文物;並發現圓形地宮,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四壁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阿難、迦葉、護法神等。塔中出土大型石函,蓋上刻有"維南贍部洲大契丹國遼東瀋州西北豐稔村東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葉藏"及建塔人姓名、職務等,是研究建塔和遼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如今塔北已新建展廳,陳列瀋陽古塔文物,198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新樂遺址

新樂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位於瀋陽市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黃土高台之上,1973年首次發掘。這是一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占地面積17.8萬平方米,集居地約2.5萬平方米。其布局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新樂遺址距今有720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中還有極為珍貴的煤精製品和木雕藝術品。

新樂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建新樂遺址博物館。瀋陽出土的骨製品種類繁多,時代較全。其中主要是1978年新樂遺址下層房址出土的骨柄、骨錐為新石器時代骨製品。骨柄長11.2厘米,從側面觀察,很象兩片骨板粘合在一起,有一道較明顯的合縫,用以鑲嵌細石片,作複合工具之用。骨錐長10厘米,頂端寬1.4厘米。體扁平,尖部彎曲且鋒利,是鑽孔工具。[7]

風景名勝

百鳥公園

百鳥公園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崇山路與怒江街交叉口的東南側。這裡最初是一位名叫曾希庭的私家櫻桃園。1938年被當局徵用興建水源地。這項工程由日人白鳥組織施工。所以1939年建公園時便以"白鳥"為公園名稱。1951年更名為"百鳥公園"。

百鳥公園在1939年初建時只是為保護水源而栽種一批樹木,它的開發建設是在解放後才施行的。1989年,此園租賃給中海直公司東北分公司20年,該公司在園內已建柏油環園路4500平方米,甬路500延長米,動物飼養場一處,面積700平方米,野豬舍一座,面積800平方米,童樂城一座900平方米,固定遊藝場7處,面積1400平方米,兒童樂園二處面積200平方米,雕塑小品二座,不同風格建築物五座,面積320平方米,假山兩座等等。

沈飛航空博覽園

沈飛航空博覽園位於瀋陽市皇姑區陵北街1號,隸屬於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由政府支持,企業主辦的項目。於2001年6月29日建成,是融我國殲擊機發展歷史與航空知識於一體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

沈飛航空博覽園主樓為三層,形似一架飛機,一期工程僅對一、二層樓進行了

布展,開設"序廳"、"志在沖天"、"碧空雄風"、"馳騁疆場"、"走向世界"、"世紀展望"等7個展館。各館精選了6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200多件實物,融我國殲擊機發展歷程與航空科普知識於一體,設置200餘個科普展面和景觀,充分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較好地展示了愛國主義、航空知識和國防教育等方面的內容。[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