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皂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皂白漢語詞語,拼音是zàobái,意思是黑色和白色。[1]

[]

出處

《詩·大雅·桑柔》「匪不能言,胡思畏忌」 漢 鄭玄 箋:「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皁白,言之於王也。」

晉 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上》:「 膺 謂 覲 曰: 孟軻 以為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弟於是何太無皂白邪!」

唐楊炯 《從弟去盈墓志銘》:「豈期數有迍否,天無皂白。」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我們被他哄了,不拿得他,卻被這裡人不分皂白,混打這番,把同伴人驚散。

蒲松齡 《聊齋志異·新鄭獄》:「公以無質實,叱去之。二人下,皆以官無皂白。」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眾位休得驚慌,我 鄧某 雖不才,還分得出個皂白清濁。」

王西彥 《人的世界·第五家鄰居》:「﹝母子兩人﹞一到了我對面的屋子,就不分皂白地把那位外省的年輕女子毒打了一頓。」

解釋

1、亦作「皁白」。

2、黑與白。多比喻非與是。

3、佛教稱僧徒和俗人。僧徒衣黑,俗人衣白,故稱。也稱緇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