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築夢雙港芯城(許建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百年築夢雙港芯城》是中國當代作家許建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百年築夢雙港芯城
綿延四公里,長長的海岸線,隨處可見避風良港及船塢,濤濤的馬江沿岸,水深流平,港灣縱橫,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成就了南安唯一的出海口—石井港。
《南安縣誌》描繪千年古鎮石井風貌曰:「孤懸海中,其處雄峰矗立,潮聲轟激,為海上一奇觀,亦南安一鎖鑰也,按全圖而瞻勝概,其亦知人之所鍾內者欸!」
唐時,石井即有人造舟通渤尼(印尼);明末,石井人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建造強大船隊,結商東印度公司,往日本、巴達維亞、呂宋、台灣、澳門等地;明代,石井和泰鄭氏族人組建和泰海運公司,旗下商船遠航達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營生;清代鄭運錦興海運,建「勃興港」,築中憲第,萬古流芳。愛拼敢贏、勤勞勇敢的石井民眾,在英雄和前輩精神和事跡感召下,繼往開來,在心中種下建設萬噸級開放港口宏偉夢想的種子。民國初期,「泉南王」陳國輝曾一度規劃開發石井港口,後因陳被十九路軍正法,建設規劃隨之中止。
漫步在家鄉海岸線上,海面商船往來,岸邊行吊起伏作業,碼頭上工人來回裝卸貨物,一派熙熙攮攮繁華景象,龍祥、泉金對台碼頭、泉州石井港務三千噸碼頭,南輝碼頭和泉州石井港務五千噸碼頭,一字排開,綿延數里……嗡嗡的汽笛聲響徹馬江沿岸。
百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石井人民緊跟時代潮流,唱響發展主旋律。早在1953年就率先成立石井漁業隊,並由幾個生產小組聯合組建漁業生產合作社,開創福建、乃至全國先河。
改革開放初期,石井漁業合作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在1979年試行承包責任制1年基礎上,1980年至1985年實行5年生產承包責任制,機制創新帶來無限活力,大大激發漁民生產熱情,促進了漁業生產。1978年至1985年間,石井漁業隊人均收入達人民幣九百多元(當年普通工薪階層月薪僅幾十塊人民幣,九百元無疑是個大數目),躍居全國第二名,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近年來,隨着深化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石井大力推進港口配套建設,發展航運物流產業,碩果纍纍:全鎮共有三十三家船運企業,一百四十九艘船舶,總運力兩百八十二萬八千五百零七噸;總資產約八十五億元;與此同時,港口配套工程如火如荼展開,航運大樓投入使用、位於建設村海域的兩個兩萬噸級碼頭動工建設……
坐擁天然良港天時地利,單一的石材支柱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發展,成為擺在石井黨委政府和人民面前、急需破解的難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千億級、航母級半導體產業集群~泉州芯谷南安科技園區終於如願落戶英雄故里。
峰巒聳翠的戴雲山余脈楊子山,是石井的母親山,綿延七峰如「七星墜地」,這裡人文薈萃、底蘊深厚,楊山銹石聞名遐邇。山麓下成片的土地,石井民眾數百年來以種植地瓜、花生等農作物為主,這裡盛產石井特有的「白仁花生」。為謀求經濟長遠發展,推進芯谷園區建設,樸實的石井民眾,舍小家顧大家,主動配合征地拆遷,把祖祖輩輩謀生的土地低價提供園區,五千畝的建設用地成為推動石井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
「要致富先修路」,芯谷園區一批批市政工程先後投用。總投資超過六十億元、十一條市政道路高起點建成,成功跨海大橋順利通車,高鐵跨海大橋如期推進;五橫五縱道路密密麻麻投用;便捷的交通網絡強勢助力項目啟動、經濟續飛。
總規劃面積約三十三平方公里的泉州芯谷南安核心區,五十公里輻射半徑內,將坐擁五個動車站點、五個機場、六個港口、從北到南五條通道連接廈泉快速通道,規劃中還覆蓋了高鐵、城際軌道及城市地鐵資源,兩個萬噸級新碼頭已經初具雛形,三安等一大片先進制造企業入駐園區……千年古鎮,雙港芯城呼之欲出!
一百年,是一路風雨兼程的跋涉;一百年,是一首催人奮進的詩篇;一百年,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畫卷。百年築夢雙港芯城,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古鎮人民,以大海般的胸襟,滿懷信心,擁抱未來,走在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上。[1]
作者簡介
許建軍,男,籍貫:福建南安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