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褲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褲瑤 |
中文名稱;白褲瑤 屬於;瑤族 自稱;布諾 總人口;約3萬 分布;廣西南丹,貴州荔波 |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褲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1]
簡介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故他稱為"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
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民族,至今仍遺留着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在婚前的兩性交往上,母系社會文化遺存最為突出。戀愛中,女子往往占據着主導地位,主動選擇,大膽追求,女子挑選男子,支配男子,男子處於從屬地位。結婚之後,女子從夫居住,絕對服從男子的領導。
白褲瑤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習俗。白褲瑤民大多居住在偏遠的大石山區里,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在與自然環境搏鬥的艱難生活中,白褲瑤民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銅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據統計,在近三萬人的白褲瑤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銅鼓。銅鼓在戰爭年代作為戰鼓使用。銅鼓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後的農閒時節為五穀豐登或重要節日、逢老人過世時敲打。白褲瑤自從有了銅鼓以後,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徵,人氣興旺的寄託。銅鼓舞不僅是一種文體活動,它還與白褲瑤青年的愛情緊密相連,白褲瑤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銅鼓舞后的晚上結成稱心如意的伴侶。
來源傳說
南丹最具吸引力的就是那裡的白褲瑤民族風情。那麼白褲瑤源於何方呢?據白褲瑤鬼師念詞中說:白褲瑤的老祖宗從江蘇糯米街來到貴州獨山,而當地人說,他們的祖宗先到獨山,並在水塘中沉藏磨刀石作記號,白褲瑤人下水摸磨刀石,只好作罷,搬遷到荔波縣的小七孔居住。小七孔跳蚤太多,他們的老祖又搬到紀馬村,在紀馬村糧食不夠吃,最後搬到蠻降屯,據傳在蠻降屯建村已有10餘代人了。這些傳說已無法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即是居住在南丹縣裡湖瑤族鄉蠻降屯的白褲瑤是從外地遷來的,他們不是本地的原住民族,他們在蠻降定居之前曾在多處地方停留。
服飾文化
白褲瑤婦女精於紡織,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手工製作技術。白褲瑤的服飾製作需要一年的時間,因為它每一道工序都受季節的影響,自己織布、紡紗、刺繡、畫圖案,要三十多道工序。白褲瑤族服飾,分男裝和女裝,節日盛裝和便裝,其服飾圖案以雞仔花為主要紋飾,體現出白褲瑤胞對雞的崇拜。男裝節日裝整體來看,像只雄雞一樣,像這衣服的腳是雞的尾巴,兩邊是雞的翅膀。白褲瑤族男子白褲的膝部繡有五條紅色花紋,相傳這是瑤王與外族戰爭時留下的血手印,繡在衣上以示紀念,也是他們氏族圖騰的標誌。這圖案就是雞的圖案,白褲瑤的每個婦女都懂得這個圖案,上面的雞頭雞腳在哪他們都分得清完。
白褲瑤婦女夏天的服飾,上衣一前一後兩塊布,很隨意的搭在肩上,而裡面什麼都不穿,側覽女性雙乳若隱若現。一旦彎腰幹活,便是全覽無餘。"兩片瑤"就源於白褲瑤族婦女夏季服飾。白褲瑤族婦女不遮雙乳,不是情慾上的展露,而是對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無上的崇拜。
獨特的白褲瑤服飾說明,在遠古時代,白褲瑤就已經學會運用抽象的民族文化符號,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意念,這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風俗習慣
婚戀習俗
白褲瑤族一般都早婚,十七到二十歲是最佳結婚年齡,過了二十就算老青年了。白褲瑤男人的心胸,豁達得令人難以置信,結婚當天,還允許新娘去會以前的情人。白褲瑤族的男人,如果不能忍受新娘在婚前有情人的事實,他會受到人們的指責,人們會認為這個男人心胸不豁達。白褲瑤族新娘結婚的當天,從早上八點鐘開始,到下午四點這八個小時的時間裡,可以去和以前的情人做最後的告別。告別儀式是完全公開的。新娘家還要備好二十斤糯米飯,給新娘用做送給情人的最後禮物。
結婚當天,新郎家門前站着兩位等着向客人敬酒的小伙子。每位客人要進到新郎家裡,都要經過這兩位小伙子設下的"酒"關。敬酒要喝雙數,意為成雙成對。婚禮的第二天,新娘要返回娘家,第三天新郎去接新娘時,迎親的隊伍和送親的隊伍在半路擺起長席宴,名為半路酒。喝半路酒的時候,場面奇特而宏大。
白褲瑤不僅婚禮奇特,戀愛過程也非同一般。白褲瑤族男女青年習慣趕夜街,每每到圩日,天黑過後,三三兩兩的白褲瑤男女青年就湧向湖邊,去尋找他們的意中人。月光下,街上人山人海,到處可見卿卿我我的白褲瑤情侶。情侶們愛到濃時,甚至把嘴湊到對方的耳旁唱瑤歌,歌聲很小,大概也只有情侶雙方才聽得見,街上遍地透着浪漫的氣息。
婚姻習俗:白褲瑤一般不與外族通婚。
喪葬習俗
白褲瑤民風淳樸,喪葬習俗尤為獨特。砍牛、打銅鼓、跳老猴舞,這是白褲瑤為死者舉行葬禮的儀式。整個葬禮悲壯、肅穆。祭祀場面氣氛凝重莊嚴。白褲瑤的這種傳統送喪習俗,不僅僅是表達遺屬對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項眾人共同的祭祖活動。因為他們認為:個人和集體都是以祖先為紐帶,在歲月的長河中並肩艱苦跋涉的。這一習俗中的銅鼓、皮鼓,是葬禮活動的主要打擊樂器,在平時的日子裡不能隨意敲打。傳說,白褲瑤的銅鼓、皮鼓是古代用以出征打仗報警的。有一次,白褲瑤與土司打仗,因寡不敵眾,頭領身負重傷,最後只好逃進深山,後來頭領因傷勢過重含恨死去,瑤胞為了祭祀頭領,為他鳴鼓、砍牛,隆重安葬。從此,銅鼓和皮鼓便與祭祀聯繫在一起了。當家中有人去世後,死者家屬就派人在舉行葬禮之前,帶着砍牛刀去向舅爺報喪。舅爺一見砍牛刀便知原委。翌日,舅爺帶領着數十人,背着銅鼓,提着風桶,來到死者家中打。銅鼓是白褲瑤的聖物,在啟用之時,人們要殺雞、放鞭炮,在埋銅鼓的地方舉行起鼓儀式:"銅鼓呀,我們把你來敬,請你開口說話,求你告訴祖先,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說完這些話,才把銅鼓取出來去參加葬禮。葬禮完畢,同樣要舉行敬鼓儀式,將鼓埋好,這樣鼓才不會跑走。
砍牛送葬的前一天,要打銅鼓為死者"開路",使更多的人聽到鼓聲,自動前來參加葬禮。砍牛送葬,在白褲瑤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們認為牛是前輩創業的結晶,應該與前輩結伴同行。砍牛時,四方親友都前來參加這個莊嚴的儀式。砍牛前,先理好一根約2米高的木樁,用竹圈套在木樁上,然後用鐵環拴住牛鼻,以長麻繩繫於蔑圈外,使牛能繞着木樁轉動。砍牛前,死者家屬按男女排着隊,每個將手裡拿着的谷穗餵牛,拜牛、哭牛。最後,主持砍牛儀式的巫師,邊撒白米,邊念先輩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經歷和後人對死者的懷念等。念完,砍牛手從舅爺手中接過砍牛刀揮刀砍牛,把牛捆倒後便接牛血倒入預備好的酒中,再用竹簡裝上牛血灑,敬鼓手、敬親友、敬眾人。
砍牛一結束,便進入第二個祭祀儀式,打銅鼓、跳猴鼓舞。這個儀式把葬禮引向了另一個高潮。敲鼓前要先祭鼓,主鼓手把鼓放在銅鼓圍起的場中央,寨老點起3注香火,擺牲頭,酒飯祭大鼓。祭完大鼓,再拿禾把米酒從左到右,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祭銅鼓,唱祭鼓歌。祭罷銅鼓,主鼓手啟鼓,牛角號手從兩邊進場,吹起牛角號,號聲低音迴旋深沉,如泣如訴。片刻號手回到原位,鼓聲又起。主鼓手兩臂平放,再擊一鼓,同時開始鳴放,由左向右,依次而放,這是向死者送行的槍聲,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槍聲。槍聲剛落,鼓聲又起,用藤做的鼓槌敲在鼓心上,發出咚咚聲響,主鼓手雙腿齊跳,舞槌擊鼓。眾銅鼓手依鼓點節奏,也敲起銅鼓。打銅鼓的人都是男子,他們彎腰站在鼓的一側,左手握鼓槌,敲擊鼓面,右手執鐵絲輕打鼓身。在他們的右後方,另有一人雙手用木製的風桶接音,按一定的節奏前後晃動,使銅鼓產生低沉的共鳴,鼓聲在數十里的村寨和山谷中迴蕩。山民聽到鼓聲,或背着銅鼓,或挑着糯米粑趕來。鼓聲越來越響,引來參加葬禮的人越來越多,葬禮儀式的場面也愈隆重,愈體面。主鼓手一邊以鼓點指揮銅鼓演奏,一邊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現眾人的願望,讓死者的靈魂登天,驅散眾人心頭悲傷的陰影,消除災難。他左跳右跳,雙腿併攏微曲,然後雙槌擊鼓,手中的小木槌則有規律地從頭頂、兩耳、雙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擊,或左或右地繞皮鼓轉圈。其舞姿動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農事勞動的揮鋤、挖地、點種,讓人從中看到後人對前人艱辛創業的深深敬意。
老猴舞又稱猴鼓舞,當地稱之為"剝澤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舞。相傳,很久以前,一位瑤族老漢在山地敲打皮鼓,驅趕偷吃黃豆的猴群。開始,猴群被鼓聲嚇得不敢下山。後來頑猴卻趁着他熟睡後,悄悄擊鼓玩耍。老漢醒來後,看見猴子打鼓覺得奇怪,看着看着,不禁被猴子擊鼓,邊跳邊舞的動作所吸引。他暗暗記住了這些動作,回家後模仿起老猴打鼓,於是便有了這猴鼓舞。牛角號的低沉,銅鼓聲的鏗鏘,皮鼓聲的凝重渾厚,久久迴蕩在山中,帶着眾人的緬懷之情,響入雲天。
白褲瑤是聚族而葬的。同族均有固定的墓地。眾人把靈柩抬到墓地,葬畢,在墳堆前豎立兩根圓木柱,木柱上刻着若干道道,在中間插入被砍的牛角。牛角越多越表示死者的尊榮。安葬完畢,送葬者每人依例可以得到一塊牛肉和一團糯飯。白褲瑤的喪葬儀式中砍牛祭祀的情景,與雲南廣南出土的漢代銅鼓鼓腰部的剽牛圖案,極為相似。由此可見,白褲瑤的砍牛送葬是南方民族的古老習俗。
閒時狩獵習俗
第一,捕鼠傳統習俗
遊戲 |
白褲瑤很愛捕鼠。他們根據老鼠喜於夜間活動的特點,每天傍晚就把捕鼠夾(土稱耗夾)安放在房角屋後、村邊寨旁、四角地尾、或荒山野嶺,布下天羅地網。第二天收鼠夾,每次少者得三五隻,多者得四五十隻老鼠。若本村寨範圍的老鼠捕光獵盡了,就利用空閒日子,背着口糧,挑着一百多把鼠夾到別的民族、別的鄉,甚至到外縣去捕捉,邊捕邊烘乾鼠肉,常常滿載而歸。
鼠肉被白褲瑤視為上等佳肴,多留作年節食用和招待貴賓;未婚男子則留給來"相家"的老表(情人)"嘗心"。若老表來"相家"吃不上鼠肉,被女的視為懶惰無能、不重情意而遭拒婚,原來的甜情將從此清淡如水。誰家的男青年捕到的老鼠越多,就越榮耀,獲得美好的愛情。
白褲瑤捕鼠用的"夾"既簡便又精巧,形似弓箭,弓是竹製的,長約三尺,弦是麻繩類製成。捕鼠時,弓的左端緊插在泥土或石縫裡,在距左弓端五寸處的弓臂上緊繫着兩塊五寸長、交叉成剪刀狀的薄竹片;往左傾的竹片上端繫着弓弦的一端,與右弓端的弦線相連;往右傾的竹片上端繫着雙摺繩套,繩套連着左弓端;兩塊剪刀狀竹片均在套中、不能滑脫;往右傾的竹片上端右側還系有指頭大的竹篾套環,套環可與系在弦上、相距五寸的一根小圓形竹釘相扣而繃緊弦(此時系在左傾竹片上端的那段弦鬆弛),小圓釘的下端橫置一條小竹尖在剪刀叉中,竹尖上串有老鼠愛吃的煎炒食物。貪吃的老鼠伸頭入剪刀叉中咬食物則觸動橫竹尖,橫竹尖則滑出剪刀叉,牽動小圓竹釘。小圓竹釘迅然從套環中滑脫,弓弦彈力的作用點瞬即移到往左傾的竹片上,原來鬆弛的那段弦猛然繃拉,把左傾的竹片拉往右,兩塊交叉成剪刀狀的竹片驟然關閉,老鼠則被夾在叉中,動彈不得了。
此項屬於男女老少皆宜,主力軍為成年男子和男少年,偶有婦女也參與。因為白褲瑤中有一個說法"被傻女人從上面越過的耗夾有晦氣",拿這樣的捕鼠夾去山上田間安置,常常徒勞無獲!加上女主內男主外傳統思想影響,故女性較少參與捕鼠。還有一個說法"凡男子繡過布匹,那一段時間啊,若去放置捕鼠夾,則會有很驚悚的事情發生--夾到毒蛇",讓當事者心有餘悸!
白褲瑤捕鼠的事,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洪水吞噬人類,僅剩下白褲瑤兄妹倆了。為繁衍後代,妹妹將自己保存下來的棉種送給哥哥作情物。誰知棉種被老鼠吃了,妹妹很生氣,要求哥哥,滅不盡老鼠就不結婚,於是哥哥便發明了上述這種鼠夾,滅盡老鼠,獲得了美好的愛情。捕鼠的習俗也就代代相傳。
第二,捕蛇、蜈蚣
此項者,多專業而善於此道!水蛇,眼鏡蛇(土稱扁頭峰),眼鏡王蛇(俗稱過山峰)皆在捕捉行列。其中水蛇最易得。眼鏡王蛇最難,遇屬於可遇不可求,只有少數人敢下手。蜈蚣是男女老少皆抓。
第三,火銃打獵
火銃土稱鳥槍,使用黑火藥和鋼砂。目前火銃還部分保留,主要用於民族傳統文化演示和葬禮上。
包頭禁發習俗
白褲瑤男子女子在成年時,頭髮便終身不剃剪了。
男子用白布把擰成一股的頭髮旋緊從腦後盤繞至前額,婦女則把發梳結成髻用黑布巾罩套,再用黑布巾兩端縫系的白布帶整體結緊。留頭髮、包頭巾的習俗白褲瑤稱其為"包頭禁發",這種裝束習俗在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里很是獨特。對於頭髮白褲瑤格外珍惜,不僅成年男女包頭禁發,長在頭上的髮辮不再剃剪,即使是日常脫落的頭髮,也要謹慎地拾起用紙包住夾在籬笆里收藏好。
在白褲瑤的口頭傳說里,他們對頭髮的重視,是源於一次可怕的經歷:在很久以前,幾個操外省口音的陌生擔貨郎到瑤寨推銷針線等小商品,他們走村串寨主動招攬顧客,貨價格外的便宜,交易方式也很特別,無錢購買的允許用其他物品來兌換,連剪下的頭髮也可以交換商品,家境貧寒的村民爭相剪髮換取所需。然而在陌生的賣貨郎走後不久,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瑤寨出現了恐怖的急性傳染疫病,多人感染屍橫遍地。災難之後,瑤人拿死者衣服去尋仙問卦,查找災難的來由,卜卦者解答:"不久前有人到你們村寨去收頭髮,把頭髮拿回去摻上針和沙子埋地下施咒要你們斷子絕孫"。從此,白褲瑤惜發如命,不再亂剃剪頭髮,頭髮脫落也要拾起收藏。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白褲瑤一個崇尚女性的民族 , 搜狐 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