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石鎮位於湘潭縣東南部,東臨株洲、衡東兩縣,南臨衡山縣。是白石鋪馬家堰兩鄉和並的統稱。

舊為潭衡驛站之一。鋪後小山,是驛路必經之地,上下山均有白石砌成的石級,計南112級,北64級,故曰「白石鋪」。

牟山鎮的最西面,位於南北走向的馬家堰江和東西走向的長落江「丁」字形相接處,為一泥石結構、攔水車船、堰壩並處的水利設施。

「湘蓮」始產於此,歷史攸久,現仍為湘蓮產地。

簡介

白石鎮基本情況

白石鎮國土面積100.4平方公里,轄13個建制村,即:昭金、潭口、龍鳳、馬家堰、深溪、團山、黃毛、友愛、湖田、白石、雙新、杏花、蓮花。[1]331個村民小組,9329戶,總人口4.01萬。現有耕地面積35504.5畝,其中水田32522.5畝,旱地2982畝。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4340萬元。

歷史沿革

白石鎮的由來

白石鋪、馬家堰始名於清代,在光緒十二年被劃歸為九都。

民國初年白石鋪、馬家堰被劃歸東鄉東三區,區機關駐茶園鋪。

民國30年白石鋪、馬家堰並稱為花萼鄉,鄉公所駐花門樓,隸屬中路鋪區,區公所駐中路鋪。

解放後1953年白石鋪設立為區級鎮,轄18個鄉並設立馬家堰為鄉級鎮,隸屬白石鋪區。

1956年撤區並鄉時馬家堰鎮改為馬家堰鄉。

1968年湘潭縣恢復區的建制白石鋪、馬家堰劃歸中路鋪區。

1984年政社分開以後,在1985年,白石鋪、馬家堰正式定製為鄉,隸屬中路鋪區。

1995年撤區並鄉後,白石鋪鄉與馬家堰鄉和並為白石鄉,轄26個行政村,至此白石鄉正式形成。

2007年5月白石鄉撤鄉設鎮的請示得到湖南省政府的正式批准,由此白石鄉正式更名為白石鎮。

杉木橋之戰

民國34年5月26日,抗敵義勇軍湘潭支隊第七大隊得知日本侵略軍將入侵花萼鄉擄掠的消息,調集各中隊計104人在杉木橋(今白石鄉馬家堰紅石潭位置)南面設伏,次日上午,40餘名日軍進入埋伏圈,游擊隊發起猛烈攻擊,日軍猝不及防,大部被擊斃,殘敵匐伏於稻田,因槍筒里灌滿泥漿,不能射擊,全部被殲。此次戰鬥,共斃敵45名,生擒2名,繳獲槍械40支。

風土人情

湘潭縣白石鎮位於湘潭縣東南部,東臨株洲、衡東兩縣,湘江蜿蜒流經這片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大師的土地,這裡還是馬鶴凌先生的祖籍地,可謂人傑地靈。

白石鎮幅員面積99平方公里,總人口3.78萬,其中少數民放人口90人。全鎮轄2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3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5552畝,其中水田32522畝,旱地3030畝。素有「中國湘蓮之鄉」、「群眾文化藝術之鄉」、「保溫防腐之鄉」的美譽。

白石鎮人文薈萃,旅遊資源豐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齊白石故居,跟107國道僅500米,齊白石於1864年1月1日出生於此,並在此生活了38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尹氏宗祠,處於群山環繞之中,占地4000餘平米,四合院落,飛檐畫棟,雕木圖壁,是齊白石早年的掛斧之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寺門前碼頭,在白石鎮潭口村,距離107國道7.2公里,江邊立有石碑,上撰文記載:清咸豐年間,馬朝彩等鄉賢在此設義渡,修建寺門前碼頭,這個碼頭至少有150年以上的歷史;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蓮花寨,雖海撥不高,低成本山勢陡峭,且山上常年樹木蔥鬱,吸引不少遊人前來登高望遠。

白石鎮是湘蓮的發源地和主產區,這裡的蓮子恰好三顆一寸,故稱「寸三蓮」,舊時是皇宮的貢品,如今每到種植季節,田間呈現一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

白石鎮的經濟主業還有西瓜種植,家禽、牲豬飼養,竹木加工,保溫防腐勞務輸出等等。[1]

相關視頻

白石鎮麗垌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