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石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石脂,中藥材名。為硅酸鹽類礦物高嶺石Kaolinite。具有澀腸止血,收濕斂瘡的功效。主治久瀉久痢,崩漏帶下,遺精,濕瘡。[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石脂

漢語拼音:Baishizhi

別名:白符

性味歸經:味甘、酸,性平;歸肺、大腸經

功能:具有澀腸止血,收濕斂瘡的功效。

主治:久瀉久痢,崩漏帶下,遺精,濕瘡。[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石脂

拼音名:Bái Shí Zhī

英文名:Kaolinite

別名:白符、隨、白陶土、高嶺土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olinite

出處

出自

  • 2.《吳普本草》:白符生少室天婁山,或太山。
  • 3.《別錄》:白石脂,生泰山之陰。采無時。
  • 4.《唐本草》: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於余處者。太山左側,不聞有之。
  • 5.《本草圖經》:白石脂,今惟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可用。古斷下方多用,而今醫家亦稀使。五色石脂,舊經同一條,並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並同,後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別,然今惟用赤白二種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硅酸鹽類礦物。

原形態

晶體結構屬三斜晶系或單斜晶系。單晶體呈片狀,罕見,且個體極小,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片狀晶體呈六方形、三角 形或切角的三角形。集合體成疏鬆鱗片狀、土狀或緻密塊狀,偶見鍾乳狀。純者白色,如被鐵、錳等雜質混入可染成淺黃、淺灰、淺紅、淺綠、淺褐等色。條痕白色或灰白色。緻密塊體無光澤或呈蠟狀光澤,細薄鱗片可呈珍珠光澤。硬度1-3,相對密度2.61-2.68。具有滑膩感,土臭味,吸水粘舌,可塑性強,但不膨脹。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高嶺石是粘土礦物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粘土質沉積物的主要礦物成分。

資源分布:主產山西河南江蘇河北山東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粉白色或類白色,有的帶有淺紅色或很淺黃色斑紋或條紋;條良白色。體較輕,質軟,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土狀光澤。吸水力強,舐之粘舌,嚼之無沙粒感;具土腥氣,味微。以色白、細膩、吸水力強者為佳。

顯微鑑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正突起低。干涉色為Ⅰ級灰白色。於掃描電鏡下成堆疊的假六方片狀;於透射電鏡下為假六方片狀,厚度均勻,輪廓清楚。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其中二氧化硅(SiO2)46.5%,三氧化二鋁(Al2O3)39.5%,水(H2O)14.0%;還常含鍶、鋇、錳、鈦、鋅、鉛、銅、鋰等元素。

鑑別

取本品粉末約1g,置瓷蒸發皿中,加水10ml與硫酸5ml,加熱至產生白煙,冷卻,緩緩加水20ml,煮沸2-3min,濾過,濾渣為灰色。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1ml,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發生白色膠狀沉澱;分離,沉澱能在過量的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檢查鋁鹽)②取濾液1ml,加氨試液至生成白色膠狀沉澱,滴加茜素磺酸鈉指示液數滴,沉澱即顯櫻紅色。(檢查鋁鹽)

性味

甘酸;平;無毒

歸經

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

澀腸;止血;固脫;收濕斂瘡。主久瀉;久痢;崩漏帶下;遺精;瘡瘍不斂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各家論述

  • 1.《本經逢原》:白石脂,斂肺氣,澀大腸,《金匱》風引湯用之,專取其杜虛風復入之路也。
  • 2.《本經》:主黃疸泄痢,腸bi膿血,陰蝕下血亦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 3.《別錄》: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bi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 5.《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並澀精淋瀝,安心鎮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漏,養脾氣,壯筋骨,補虛損。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白石脂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石脂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白石脂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