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石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石湖吊橋照片來自

白石湖台北市內湖區的碧山里,由於該地區北側高482公尺的白石湖山,為五指山系南稜端的最高峰,白石湖山盛產潔白砂岩,清朝所建的台北古城牆則取材此地,而當地又屬特殊圈谷地形,故先民稱此地形為湖,所盛產的白色砂岩為白石,故名「白石湖」,曾為凱達格蘭里族社所居住。據說凱達格蘭里族社原分佈於松山的基隆河西岸,受清朝漢人開墾影響,逐漸遷移至白石湖一帶,故改名為「新里族」主因為與原松山的「舊里族」做為區別,時至今日,凱達格蘭里族社已融入漢人社會並消失;台灣光復後,由於該地區有碧山巖開漳聖王廟,所以改名為「碧山村」後於民國57年正式改名「碧山里」迄今。


白石湖吊橋位於內湖白石湖休閒農業區內,吊橋入口位於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的停車場旁,全長116公尺,橫跨忠勇山及大崙頭山系。特別採龍骨意象塑造,從東邊「龍船岩」連接白石湖山、大崙頭山、忠勇山、鯉魚山,至圓覺瀑布而止,從空中俯瞰,就像是一條巨龍盤據,守護著白石湖地區。有別於一般吊橋的高聳橋台設計,特別採直路式設計,打造成一座無懸吊纜繩的隱形吊橋,融入當地的田園美景。通果吊橋後為白石湖社區,百公尺長的春秋步道,可見精心開闢的花卉專業種植區,及當地豐富的農村特色、景觀生態等資源。白石湖吊橋串連起周邊山寺、果園、森林步道、溼地湖泊,置身其中可欣賞到美麗花卉及悅耳的叢林鳥叫聲,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好去處。[1]


白石湖吊橋位於內湖白石湖休閒農業區內,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為解決遊客進入內湖白石湖草莓園區交通不便之問題,特規劃設置白石湖吊橋。該座吊橋全長116公尺,橫跨忠勇山及大崙頭山系間,以環繞白石湖週邊之龍形山脈為設計理念,採龍骨意象形塑,打造一座無懸吊的纜繩的隱形吊橋,跳脫一般吊橋常見之高聳橋台,融入於當地田園美景。過了吊橋後為白石湖社區,其擁有豐富農業特色、景觀生態等資源。產業發展局目前營造生態濕地、夫妻樹觀景平台等景點。社區內的生態濕地,原為農耕地,後因農業產值衰退,休耕後荒煙漫草,產業發展局利用自然地形產生之湧泉,營造同心圓生態濕地,池畔設計親水平台及步道系統,提供遊客休憩駐足空間,並做為農村集散之活動場所。走過生態濕地更有兩株紅楠,被稱為「夫妻樹」,兩樹對稱互補,樹下設有休憩觀景木平台,可眺望白石湖山谷。[2]


白石湖,是山中的谷地,因位於白石湖山下而得名,「湖」是指谷地地形,並非真有湖泊。 這一帶以觀光果園著名,是台北近郊知名的休閒農業園區之一。果園開放季節,假日頗多遊客, 而碧山路的白石湖路段相當狹窄,大型遊覽車不易進入及會車,所以市政府特別興建了這座吊橋。 大型車或小汽車可停放於碧山巖的停車場,遊客走白石湖吊橋,進入白石湖觀光果園區。白石湖吊橋的設計頗具特色,造型像龍骨,象徵一條飛龍凌越山谷。地理師認為白石湖此地山嶺綿延, 宛如巨龍蟠踞,而龍口正位於吊橋下方,是所謂的龍穴之地。 因此吊橋特別以龍骨之姿的造型,以輝映此地的地理風水。採用特殊的「直路式」的設計,整座吊橋像一條筆直的步道,而沒有一般吊橋兩頭高聳的橋塔及橋面兩側長排垂直的纜線, 所以走在橋上,視野不會被細密成排的直線所遮擋。這種設計, 遊客在橋上行進時,橋面相當平穩,不會過於幌動。


過了吊橋,另有水泥小步道,通往白石湖的後湖溼地。小徑名為「春秋步道」, 因春有百合花,秋有金針花,春秋景色,各有特色。走一小段路,來到了後湖溼地。附近有先民闢建的埤塘,也有湧泉形成的溼地小池, 提供了山區農家種墾所需的灌溉水源。埤池旁有傳統的農家三合院古厝及老樹,溼地上建有棧道及觀景亭,以提供遊客遊憩的空間。沿著溼地旁的碧山路往前走幾十公尺,右側有兩棵高長並立的楠木,被稱為「夫妻樹」。 樹下設有小觀景台,可眺望白石湖山谷。旁鄰有間古厝民宅,民宅老伯坐樹旁木椅與遊客聊天講古。他說, 年紀已老,閒閒無事,現在這裡建了一座觀景台,每天可以與遊客閒聊打發時間,生活也變得更有趣味了。從吊橋一路散步而來,走走停停,至夫妻樹,約半小時。[3]


白石湖-地名的由來

說到「白石湖」,我們一定要先知道其地名的由來!據說早年先民將山區中相對低點開闊處,自然形成之山坳地勢,稱之為「湖」,同時當地盛產潔白的白色砂岩,「白石湖」這地名由此而生,所以「白石湖」,其實不是一座湖唷!清末光緒年間,在內湖山區設立了採石場,當時興建臺北府城牆即取材自此地,又因地勢險要,在清乾隆52( 西元1787) 年3 月期間,白石湖曾是林爽文抗清同黨人林小文與清軍作戰的古戰場,也曾為凱達格蘭里族社所居住。


據說凱達格蘭里族社原分佈於松山的基隆河西岸,受到清朝漢人開墾的影響,逐漸遷移至白石湖一帶,故改名為「新里族」,主要為了與原松山的「舊里族」做為區別,時至今日,凱達格蘭里族社已融入漢人社會並消失;臺灣光復後,由於該地區有碧山巖開漳聖王廟,所以改名為「碧山村」,後於民國57 年正式改名「碧山里」迄今。[4]


歷史沿革

白石湖社區位於臺北市東側,碧山產業道路一帶之山坳,自然環境有山有水,群山環抱,因當地多產白色沉積砂岩石塊,故得名。早年本區曾產包種茶,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缺乏人工而衰微,後農戶普遍種稻、蕃薯,兼養豬、養雞做副業,又開山造林,伐相思樹燒製木炭,民國七十二年,內湖區農會輔導農戶成立草莓園班,繼而開啟了休閒農業的新風貌,目前此區是臺北市觀光草莓園最集中的區域,亦為臺北市少有仍保留著純樸風貌的農村,農民團結與參與性強,極適合發展推動休閒農業。[5]


規劃目的

白石湖社區是臺北市近郊難得的一個仍保存農業風味的鄉村地區,交通便利,由士林故宮方向、或由內湖方向都可到達;又本區登山步道設置完整,區內又有遠近知名、香火鼎盛的碧山巖,故每逢假日即頗為熱鬧。區內農民雖臨近都市,但仍保有農家勤奮且刻苦耐勞的精神,種植有草莓、水蜜桃以及各項蔬菜等。近年來亦組成了社區發展協會,推動各項社區活動。目前由於休閒風氣愈來愈盛,部分農民亦開始轉型經營餐飲、DIY活動等,但常有規模太小、非假日遊客較少以及停車等等問題出現。


白石湖社區居民漸有意願朝向觀光休閒發展,遊客也有增加的趨勢,加上近年來臺北市政府在此投入許多公共建設,如吊橋等,使得白石湖地區已逐漸具備發展為休閒農業區之條件,故擬申請休閒農業區,藉由休閒農業區之成立,將目前各自經營的農園及店家進行整合,使得遊程、觀光、教育等方面能相互合作、共同努力達到以下的目的:


發展成為大臺北地區的農業體驗園地
白石湖為臺北人樂活的後花園,農田多半以全區有機種植為最終發展目標,並發展休閒農業,讓都市人來到此地能藉由豐富的體驗農事行程,以及享用當地健康特色食材等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讓地方居民更團結,大家共榮發展
申請休閒農業區,必需要成立籌備委員會,希望能透過白石湖休閒農業區籌備委員會的運作,讓全區更能團結,分工,共同為地方創造一個願景。


全區依資源及現況分區,在全盤的規劃下,本區居民各有其定位
全區內無論是體驗採果、DIY或休閒餐飲等的發展,彼此之間習習相關,透過休閒農業區的規劃,希望能讓各農民皆有一明確的發展與努力方向,避免惡性競爭的情況發生,而是彼此相輔相成。


在硬體設施物方面,能夠配合全區的發展方向來進行
公共工程的建設需要配合全區的發展來進行,透過休閒農業區的規劃,更能夠準確的執行體設施物的建設。


能夠與全省各休閒農業區同步成長
規劃為休閒農業區,能夠接受農委會輔導,擴展視野,與其他休閒農業區交流,應更有成長的機會。[6]


群山環抱-白石湖

群山環抱下的白石湖社區,開發史可追溯至200 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四周環繞碧山、白石湖山、大崙頭山、開眼山、大尖山(今名忠勇山)以及小尖山(今名圓覺尖山),是內湖區內最高海拔(約250 至450 公尺之間)的社區。白石湖地區屬山谷地形為亞熱帶闊葉林生態,除了適合發展休閒農業外,結合周邊白石湖山、大崙頭山、開眼山、龍船岩等登山步道,除了是當地居民感受清新山林的後花園外,更成為臺北市民週休二日出遊之選。白石湖地區其餘遊憩重點:白石湖吊橋、後湖濕地( 同心圓生態濕地)、古錐埤、夫妻樹、石崁黃式古宅( 紫雲居)。


白石湖─轉型休閒農業園區

清乾隆年間,由漳州移民來台的漢人於白石湖地區屯墾,在當時尚以茶葉、稻米、柑橘、木炭為主要經濟作物,隨著大台北都市日益發展,當地人口外移嚴重,導致作物休耕、農地荒廢,面臨蕭條之困境。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為提振白石湖之發展,特輔導農民轉型經營休閒農業,讓原為傳統的一級產業晉升為兼具休閒及服務的三級產業,其中就以觀光草莓園為最,每年12月至5月的草莓產季來臨,前往採果的人潮,更不亞於苗栗大湖地區,當屬台北近郊體驗採果樂的絕佳好去處。


白石湖吊橋─北市首座大跨距吊橋

白石湖吊橋位於碧山巖牌樓下方停車場旁,由於白石湖觀光果園區日益盛名,每到水果盛產季節,假日的車潮往往讓原本狹窄的白石湖路段塞車嚴重,大型遊覽車更不易進入,為此,台北市政府特於忠勇山與大崙頭山間搭建這座全長116公尺的大跨距吊橋,讓假日前往白石湖觀光果園區的民,直接將車輛停放於碧山巖停車場,再輕鬆步行於白石湖觀光、採果。有台北天梯之稱的「白石湖吊橋」以周邊有著龍形山脈的地貌為設計理念,並融入龍骨為意象進行橋樑的塑建,屬直路式吊橋,是台北市第一座大跨距吊橋,除了跳脫常見吊橋的橋台及設計之外,並融入山區及田野的美景。


白石湖地區遊憩介紹

白石湖地區屬山谷地形為亞熱帶闊葉林生態,除了適合發展休閒農業外,結合周邊白石湖山、大崙頭山、開眼山、龍船岩等登山步道,除了是當地居民感受清新山林的後花園外,更成為台北市民週休二日出遊之選。白石湖地區其餘遊憩重點:


後湖濕地(同心圓生態濕地)
原為當地居民農耕地,但由於農業衰退、作物休耕並荒廢,後利用自然地形所產生之湧泉,並結合白石湖吊橋發展觀光之重點,整建成為同心圓生態濕地,並於池畔增設觀景平台及步道。


古錐埤
為當地農民「古錐伯」召集村民所共同開鑿的蓄水池,亦為當地生態池。


夫妻樹
位於同心圓生態濕地旁,為兩株相連生長的紅楠,外形對稱互補,貌似正在進行四手聯彈的夫妻,下方休憩觀景平台則猶如一架鋼琴。


石崁黃式古宅─又名「紫雲居」
位於碧山路62號,約建於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已近百年歷史,是座坐北朝南的閩南式三合院。黃氏古宅建材包含石英砂岩、紅磚、土埆、福州杉等均取自當地,未改建前為茅草覆蓋的房舍,於1912年進行全面整建,由福建省南靖縣漳州黃氏渡台後先於新北市中和區居住,之後再輾轉前往並定居,時至今日,黃氏已成為九代六大房之大家族,目前古宅內仍有人居住。建議前往拜訪古宅者,請減低干擾並於徵求同意後再進行拍照。[7]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碧山里(碧山巖旁)


景觀特色

白石湖吊橋位於龍穴上,為台北市第一座大跨距吊橋,為直路式吊橋,以特殊的龍骨意象做為橋樑,有台北天梯之稱。


費用簡介

除採果外,其餘免費參觀 ◎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請以現場公告為準,不另行通知!


停車場

碧山路沿線為紅線禁停區域,請停放碧山巖牌樓前免費停車場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高速公路:行駛國道一號(中山高)於內湖交流道(成功路)出口下交流道→往東湖方向直行成功路→左轉金龍路→右轉內湖路後循指標行駛碧山路即可抵達。(下交流道後行駛時間約25分鐘)


【大眾運輸】
捷運:搭乘捷運文湖線於〔內湖站〕下車並由出口1出站,步行至內湖路二段內湖分局或碧湖國小,轉搭乘公車小2、小2(區間車)於〔碧山巖〕站下車即可抵達。(捷運站步行至公車站時間約3分鐘)


公車:
搭乘藍27、247、267、222、521、551、552、256於〔貿商三村〕站或搭乘21、278、28於〔達人女中〕站下車,轉乘公車小2至〔碧山巖〕站下車即可抵達。[8]



視頻

2019碧山巖階梯櫻花、白石湖一日遊,搭公車賞花趣! #碧山巖櫻花 #白石湖


天龍國採草莓:白石湖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