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沙糖,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sinensisRoxb.的莖中液汁,經精製而成的乳白色結晶體。具有和中緩急,生津潤燥的功效。主治中虛腹痛,口乾燥渴,肺燥咳嗽。[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沙糖
漢語拼音:Baishatang
別名: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功能:具有和中緩急,生津潤燥的功效。
主治:中虛腹痛,口乾燥渴,肺燥咳嗽。[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沙糖
拼音名:Bái Shā Tánɡ
英文名:White sugar
別名: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出處
出自
- 《綱目》: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異也。
- 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變也。
- 《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注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雲,古者惟飲蔗漿,其後煎為蔗。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中液汁,經精製而成的乳白色結晶體。
原形態
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於節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花序大型,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於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資源分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性味
甘;平
歸經
脾;肺經
功能主治
和中緩急;生津潤燥。主中虛腹痛;口乾燥渴;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
內服:入湯和化,10-15g。外用:適量,調敷。
注意
濕重中滿者慎服。小兒勿多食。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疏》:石蜜,其味甘,其氣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熱脹。甘寒能除熱生津液,故止口乾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
- 2.《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乾渴。
- 3.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
- 4.《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3]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