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斑翅雪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斑翅雪雀
原圖鏈接

白斑翅雪雀[1](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屬典型的高原鳥類,共有8個亞種,較雪雀屬中其他種體型稍大;雄鳥頭灰,頦黑,翕和肩富於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對中央尾羽黑色外其餘均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飛行時尾部呈中間黑、兩邊白的形態。雌鳥像雄鳥,但中覆羽底色常顯暗色。雄鳥頭灰,頦黑,翕和肩富於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對中央尾羽黑色外其餘均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飛行時尾部呈中間黑、兩邊白的形態。雌鳥像雄鳥,但中覆羽底色常顯暗色。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

棲於甚高海拔的冰川及融雪間的多岩山坡。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山邊懸崖和裸露的岩石上,與其他雪雀及嶺雀混群。甚不懼生。性活潑,耐嚴寒,冬季高山雪大時,也常向下部遷移。以果實種子昆蟲為食。分布於西班牙地中海地區至中東、中亞及中國西部。

形態描述

白斑翅雪雀成鳥雌雄羽色相似。眼先黑褐;額、頭頂和頭側灰褐色較深;背、肩及腰沙褐色,頸側及頸部稍淡;背部具不大明顯的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黑色,其兩側覆羽的端部或外翈端部為白色;中央尾羽黑褐,具褐白色狹緣,其餘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端斑、越向外側端斑越小,直到最外側一對則完全消失;翼上小覆羽、中覆羽白色;外側次級飛羽端部1/3處為白色,形成翼上白斑;內側次級飛羽沙褐色,小翼羽、初級飛羽黑褐,具褐白色狹緣;下體白色,喉部具一黑斑,其羽端雜有白色,呈斑紋狀。 [3] 幼鳥:體色較淡,喉部不具或微顯黑色,下嘴呈淡褐白色。

虹膜褐色或茶黑色、嘴在繁殖期間黑色、冬季角黃色到橙黃色,腳和爪均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0-33克,♀30-34克;體長♂146-169毫米,♀142-167毫米;嘴峰♂11-15毫米,♀12-14毫米;翅♂102-115毫米,♀102-112毫米;尾♂65-75毫米,♀61-70毫米;跗蹠♂17-21毫米,♀19-20毫米。(新疆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白斑翅雪雀是一種高山和高原鳥類,棲息在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地區,尤其喜歡多岩石的山地,也常出沒於高山溝谷、高原上的房舍和居民點附近。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山邊懸崖和裸露的岩石上,與其他雪雀及嶺雀混群。甚不懼生。性活潑,耐嚴寒,冬季高山雪大時,也常向下部遷移,但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不明顯。多大地上活動,善奔跑,大岩石間跳躍覓食,飛行迅速,但每次飛的距離不遠,多貼地面低飛。喜歡站在高的岩石或山坡上鳴叫,鳴聲單調清脆,但聲音較低,其聲似「Jie,Jie,Jie」。

主要以草子、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食物為食,也吃甲蟲象鼻蟲步行蟲鱗翅目幼蟲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國、捷克的、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列支敦士登、馬其頓、蒙古、黑山、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 [4]

區域滅絕:克羅地亞。

  • 中國

中國分布狀況:三亞種均甚常見,新疆亞種於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區;崑崙亞種於新疆南部崑崙山;青海亞種於青海及西藏的中部和東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期間雌雄鳥甚為活躍,雄鳥常圍繞着雌鳥鳴叫,並相互追逐。也有報告說在求偶期間,雄鳥還進行像百靈鳥一樣精巧的炫耀飛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時還發出一種像擊鼓似的歌唱聲。成對或分散營巢繁殖,偶爾也有小群集中大一起營巢繁殖的。營巢於懸崖和岩壁洞穴、廢棄房屋牆洞和鼠兔廢棄的洞穴中。巢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羊毛、鼠毛等獸毛和鳥類羽毛。每天窩產卵4-5枚,卵白色,大小為24.5毫米×16.4毫米。 [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參考文獻

  1. 白斑翅雪雀. 每日頭條. 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