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尾梢虹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尾梢虹雉
白尾梢虹雉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白尾梢虹雉
拉丁學名:Lophophorus sclateri
別稱:高山雪鵝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屬虹雉
屬:種白尾梢虹雉
亞種: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Jerdon, 1870
英文名稱:Sclater's Monal
英文名稱:Crestless Monal
保護級別:易危(VU) IUCN標準

白尾梢虹雉 (學名:Lophophorus sclateri) 是中國羽色最華麗的大型野生雉類[1]之一,其數量稀少大約 2000 只,堪稱野生雉類中的大熊貓。《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白尾梢虹雉列為國家 I 級重點保護鳥類,《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和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都將列為稀有瀕危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其列入附錄 I(絕對禁止出口貿易)。是大型雞類,體長58-68厘米。雄鳥頭頂無明顯羽冠,羽冠短而捲曲,顏色藍綠色而具金屬光澤;臉大部裸出,顏色為輝藍色,鼻孔下有一小簇黑羽。後頸和頸側輝赤銅色;上背藍綠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白色,尾紅棕色而具白色端斑;下體黑色。雌鳥自頭至上背深栗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淺土白色而具褐色橫斑;尾深栗褐色,具6條棕白色橫斑和寬的白色端斑。棲息於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森林和林緣灌叢與草地,特別是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竹林灌叢、杜鵑灌叢地帶較常見,以植物的葉、莖、幼芽和根為食,偶爾也吃昆蟲。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以及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東北部。

形態特徵

白尾梢虹雉雄鳥[2]頭頂、耳羽以及鼻孔下緣有一小簇羽毛黑色而具藍綠色金屬光澤;頭頂有短而捲曲的羽冠,呈金屬綠色。後頸和頸側紫銅色;臉大部裸出,顏色為海藍色,上背和肩輝藍綠色,肩綴有輝紫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純白色,尾上覆羽具黑色羽干紋;尾棕色而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尾羽基部黑色而雜以白色橫斑和棕白色斑點;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呈金屬青銅色,具紅銅色光彩。大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呈金屬藍綠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黑色,外翈邊緣略具金屬綠色。下體黑色,喉具藍色金屬光彩。雌鳥自額至上背,包括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深栗褐色而具棕色羽干紋和橫斑;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土白色,密雜以褐色波狀橫斑及少許白色斑點;尾深栗褐色,具6條不甚規整的棕白色橫斑及寬的白色端斑和棕色羽緣;外側次級飛羽淺栗褐色,具棕色波狀橫斑;初級飛羽及其覆羽赭土褐色。頦、喉棕白色,其餘下體淡棕色,密雜以栗褐色細紋,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橫斑或斑紋。虹膜褐色,嘴角色,腳綠褐色,雄鳥具一短距。

大小量度:體重♂2100-2800克,♀2000-2500克;體長♂640-700毫米,♀580-628毫米;嘴峰♂31-34毫米,♀30-32毫米;翅♂290-310毫米,♀267-285毫米;尾♂195-230毫米,♀ 180-217毫米;跗蹠♂68-75毫米,♀69-73毫米。(注: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森林和林緣灌叢與草地,特別是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竹林灌叢、杜鵑灌叢等地帶,有時也到高山草地和風化的裸岩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

遷徙
白尾梢虹雉多單獨活動,在雲南高黎貢山的冬季曾見有9隻生活在一起的群體。雄鳥活動的時間段和海拔高度具有一定規律。海拔3300米雄鳥鳴叫和被觀察到的時間為10:00-12:00,3次;3450米為11:00-17:00,相對集中時間12:00-14:00,25次;3600米為12:00-17:00,相對集中時間14:00-16:00,14次。分析這些數據,可初步推斷在海拔3300-3600米白尾梢虹雉雄鳥存在垂直遷移現象,但由於缺乏海拔3300米以下數據,不能確定白尾梢虹雉的日活動規律。

食性
活動高度海拔3400-3500米處,白尾梢虹雉活動痕跡較多,為密集利用帶。在此海拔區域,主要的上層植物為短鞘箭竹(Fargesiu orbiculata),混生有少量凸尖杜鵑(Rhododendron sinogande),地面為草本植物覆蓋,水蝕溝谷和土坎下有一些露地。對白尾梢虹雉食性調查,採用活動區域樣方法,即先用望遠鏡觀察活動情況,當其離開之後,在其長時間停留位置作樣方調查。通過取食痕跡判斷,並採下被吃過的食物標本,鑑定後確定食物種類。在3400米和3500米海拔帶,分別調查2個2米×2米的小樣方。調查獲知,白尾梢虹雉主要植物性食物包括貝母(Frotillaria cirrhossa)、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牛尾獨活(Aralia apioides)、高山羌活(Notopteryium forrestii)、紫花百合(Lilium souliei)、七筋姑(Climtonia udensis)等。

活動
白尾梢虹雉除繁殖期外常呈小群活動。白天活動,晚上棲於低枝上或岩石邊。機警而性膽怯,很難接近,試圖靠近一隻鳴雉,該雉發覺後停止鳴叫,飛向山下。白尾梢虹雉常在林地和竹林間地面上活動,未發現像棕尾虹雉和綠尾虹雉那樣,在繁殖季節有一種特殊的發情飛翔,經常由山頂突兀的岩石上俯衝而下,並在山坳里盤旋。

叫聲
報警時為尖厲哀叫。鳴叫聲為狂野哨音 go-li…。白尾梢虹雉的雄鳥被當地人稱為「叫雞」,平時常發出「aou……」的叫聲;受驚飛起時則發出「hu……」的叫聲。為陣發性叫聲,即3-15個鳴叫音節串成一組,共持續18-77秒,單個鳴叫持續時間加間隔時間為(6.16±0.26)秒,組間有較長的間隔,(2949±379.8)秒。鳴叫位置的海拔分布4-6月白尾梢虹雉鳴叫位置出現在3300-3600米,3450米為集中帶。雄鳥鳴叫位置所反映的占區行為 在每個聽聲點,每日只能觀察到1隻白尾梢虹雉雄鳥鳴叫,鳴叫位置相對固定,即靠近山脊的沙溝頭或林間空地。分析雄鳴叫的位置和時間分布,可得出初步結論,白尾梢虹雉每隻雄鳥在繁殖期占據1條冰磧水蝕溝谷。在8k㎡研究區域共有11條沙溝,都有白尾梢虹雉活動痕跡,初步測算雄鳥密度為1隻/0.7k㎡。根據雄雌比1:1.07(何芬奇,1991),推算繁殖鳥密度約為1對/0.7k㎡。

分布範圍

白尾梢虹雉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以及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東北部,分化為2個亞種。指名亞種雄鳥的白尾梢較長,雌鳥的嘴峰也較長,在中國僅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墨脫、米林、察隅等地;滇西亞種雄鳥的白尾梢和雌鳥的嘴峰均較短,在中國僅分布在雲南西北部的騰衝、瀘水、福貢和貢山一帶。

繁殖方式

4月下旬後正是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節,雄性白尾梢虹雉在這個季節也象其它大多鳥類一樣有「占山為王」的習性,靠鳴聲維護家園的領域,循着雄性白尾梢虹雉頻頻發出的「領土宣言」,白尾梢虹雉就不難被發現。繁殖季節多單個或成對活動,冬季結群活動,最大一群為9隻。每年4月開始繁殖,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岩石縫隙處、或樹洞中。林中地面的倒木下或樹洞中,每窩產卵2-5枚,卵的大小為平均63.2毫米 × 45.4毫米。

種群現狀

棲息地破壞,當地的森林喪失。作為食物被捕獵。天敵動物如猛禽及小型食肉獸的捕食,限制了其種群數量的發展。白尾梢虹雉在高黎貢山主要生活在海拔3200米以上短鞘箭竹林與亞高山草甸相間的狹窄地帶,氣候寒冷,具有風大、雨霧多的特徵,對動物的容納量自然也低。白尾梢虹雉個體較大,行動笨拙,日活動規律性強,易遭人類與天敵捕殺。這些都視為該種內在的致危因素。其種群狀態可視為該地區生態監測的指標之一。據何芬奇1985年5-8月在中國雲南的調查,種群密度在碧羅雪山為1對/1.0-1.2k㎡,在高黎貢山為1對/0.8-1.0k㎡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白尾梢虹雉的棲息環境。在重要產區建立若干個自然保護區。

瀕危等級

列入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生效年代:199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生效年代:199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視訊

Sclater's Monal.



參考文獻

  1. 難得一見,高黎貢山上的白尾梢虹雉,雉類大熊貓. 每日頭條. 2018-11-13. 
  2. 白尾梢虹雉. 百度百科. 200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