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留幾本書在窗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留幾本書在窗台》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絳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星期天收拾房間,順便整理書櫃。書大都是新的,買回來還沒翻過。有幾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濕布擦了,隨手丟在窗台上晾着。

再進書房時,只覺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書隨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紅紅的「中國結」上。淡紫色窗紗輕拂過書面,寬大的窗台顯得生動明媚。原來,書可以不用整齊地碼在書櫃裡,也可以不用機械肅穆地正襟危坐着。書在窗台上很顯眼,淡雅的鮮艷的封面堆疊,有些亂,卻是明亮可喜,一進門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輕鬆愉快,就想坐下來,細讀一番。

這個念頭,讓我吃了一驚。細緻認真地讀一本書,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書,曾經是我的最愛。端着飯碗看,躲在被窩裡看,連上廁所也是手不離書。最喜黃昏時,端了小凳坐在院子裡,看《當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覺肚餓,每次被母親催着趕着進屋還捨不得放下。那會兒,好書,如友。

那一年生病住院,怕悶,帶了《宋詞三百首》《閒情偶寄》。醫院建在山下僻靜處,病房夜裡不熄燈,正好讀書。字字句句如清水,將五臟六腑滌盪得妥帖舒暢。精神面貌實不像一個病人。出院時,書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書,勝藥。

只是不知什麼時候,時間長了翅膀,「哧溜」一下就過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讓人招架不住。每天來去匆匆,總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兩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轉個不停,再難擠出時間來讀書了。黃庭堅有言:「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想來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坐在窗台,伸直腿,書擱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後的陽光透過玻璃籠在書頁上,文字構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覺瞬間滲入全身,心在字裡行間跳躍飛翔,喜悅漫溢開來。窗外,天藍如洗,雲作奇峰。這景被窗戶框成了畫,清新至極。身邊的書故人一般圍攏着,久違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捧着書坐着,直到最後一縷陽光從書頁里消失,暮色在身邊聚集,尤不忍釋卷。因為閱讀,匆忙枯燥的時間被文字的墨細細研磨了,書香適意怡人。這個下午也變得安靜美好,有了回味。其實,日出日落,每天的時間並沒有走快一分,是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我們的神經緊繃了,腳步加快了,也讓我們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時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觀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運動、慢休閒、慢閱讀等,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適時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和傳統,是多麼的重要與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邊的風景,讀讀手邊的書,哪怕是安靜地聽完一首優美的曲子,也會讓單調的生活充滿暖暖陽光,使精神舒緩、愉悅、充實。

眼前,無意中留在窗台上的書,讓我知道,閱讀,其實一直是我心裡最深切的渴求與嚮往。留幾本書在窗台,以便隨時翻閱,在忙碌中休閒一回,給心靈放個假,重新體驗讀書的樂趣,並且也將改變以往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1]

作者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留學於英、法等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其中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着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