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甲殼動物學是中國海洋地質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目錄

名詞解釋

甲殼動物學是研究甲殼動物的分類、形態、生理、發生、生態、地理分布以及與人類的關係,從而發展和利用有益種類,控制、防治和消滅有害種類的科學。甲殼動物種類繁多,與人類關係密切,有些是重要水產(如河蟹、對蝦),有些為魚類的餌料(如枝角類、橈足類),也有一些對人體健康,漁業、航運等有害(如溪蟹、錨頭魚蚤、藤壺)。

甲殼動物長期以來被作為節肢動物門的一綱,近年來的研究認為應從綱提升為總綱,也有人認為應提至亞門或門,各家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於資料積累的不足, 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案。 下面按鮑曼和艾貝爾(1982年)的分類系統列出主要類群。這個系統將甲殼動物分為6個綱,採納了E.達布爾1956年的意見,將橈足類、鰓尾類、蔓足類和須蝦類合併為顎足綱,與頭蝦綱、鰓足綱、槳足綱、介形綱、軟甲綱並列為 6個綱。這個方案反映了甲殼動物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連同1983年G.A.博克斯歇爾和R.J.林肯發現的微蝦綱,共為7個綱。

頭蝦綱(class Cephalocarida) 海生,有4屬9種。

鰓足綱(class Branchiopoda) 軀幹附肢呈葉片狀。多為淡水種;海生種很少,如鹵蟲(Artemia salina)等。共約820種。

槳足綱(class Remipedia) 海生,僅1種。

微蝦綱(class Tantulocarida) 海生,營寄生生活。有4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