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物海洋學是海洋地質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目錄

名詞解釋

生物海洋學是與生命活動有關的海洋學 。生物海洋學這個詞的提出可以追朔到1973年T.R .Parsons 等所著的《生物海洋學過程》一書,同物理海洋學和化學海洋學一樣,它是海洋學的一個分支。說得完整一點,它是研究發生在海洋中的生物現象和過程 、它們自身的規律和它們與其他物理的、化學的、乃至地質的現象和過程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在資源開發利用,海上經濟與軍事活動和海洋環境保護的有關生物學問題 。

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在《動物志》中記述了170多種海洋生物。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國的《皇帝內經》中有用烏賊和鮑魚治病的記載,明代屠本《閩中海錯疏》中記載了200多種海產生物。隨着近代自然科學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人類開始研究海洋生物。1674年,荷蘭列文虎克 (A.van.Lecuwenohoek,1632~1723)最先發現海洋原生動物。1777 年,丹麥米勒(O.F.Düllel)利用顯微鏡觀察了北海的浮游生物。英國達爾文(C.R.Darwin,1809~ 1882)對他在1831~1836年「貝格爾」號航海中採集的鰻足類和珊瑚生物進行了研究。19世紀中期,英國的福布斯(E.Forbes,1875~1854)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帶現象,出版了《英國海產生物分布圖》和《歐洲海洋自然史》。德國享森(V.Hensen)在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的概念,開展了對海洋浮游 生物的定量研究。1891年,德國哈克爾(E.H. Haeckel)提出遊泳動物和底棲生物概念,以上三個概念到現今仍在應用。1908~1913年丹麥彼得松(C. G.J.Peterso)奠定了海洋底棲生物的定量研究基礎。1946年美國的佐貝爾(C.E.Zobell)《海洋微生物學》則奠定了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基礎。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計算機、信息論、控制論和微量化學元素測定等新成就和新技術的應用,使海洋生物學的研究發展到新階段。英國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研究出控制海洋魚苗性別的方法;美國的海洋衛星調查海洋魚群的數量及種類變化。中國對海洋生物的科學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初在廈門組織了全國性「中華海產生物學會」,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轉移到青島。50年代後,建立了海洋生物研究機構,開展了全國性的海洋調查、漁場調 查、海洋水產養殖和栽培以及實驗生物學和海洋生物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許多較高水平的成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