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活,遠在哲學之外(臨清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活,遠在哲學之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生活,遠在哲學之外》中國當代作家臨清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生活,遠在哲學之外

我們的人生,究竟被什麼決定?

語文,是孩子的擅長學科;然而,中考卻大大失手。儘管我這個清醒的媽媽如何關照她,但還是無可阻擋地,失陷於我的提醒之地。

痛定思痛

旁觀者的清醒,究竟有多大用?三年的學習過程,她早已習慣了既定的模式;最重要的是,也一直享受着這種模式帶來的甜果;最要命的是,之前幾次模考,成績俱佳,且越來越好,此時信心百倍,豈容他人之言?

因為習慣了,所以失陷了,在考試的變革面前!

失敗,源自那團厚重的過去,並直接推動了他的走向——慣常的訓練模式,既有成果的認可,自滿之心的加持……三者中若有一樣失利,才有變道的可能。

可見,決定一個人走向的,絕非他人的清言淡語,而是他的整個習慣和經歷。

一直羨慕鄰居家的孩子。身居寒門,讀書勤奮,成績傲人。心下總自比自家的,恨鐵不成鋼。某日得知她單親的現實,得見其母親求職的艱辛,得見家居的寒磣,忽然明白了什麼。

家境尚好的孩子,催生他奮進的,只是自己和父母的期望;家境如她者,催迫她的,則是整個家庭的命運和現狀。前者,是一根線在引着他;而後者,是一塊生活的石磨在推着他。

誰更清醒,誰才是考場的贏家,人生的贏家。

家境優越者,每日生活於虛幻的靜好中,如何有透視生活現實的能力?而家境不佳者,過早地看見了生活的真相,反而催生出奮進之心。

得見真相的我,只能感嘆於自己的無能為力了。

因為,決定一個孩子動力的,絕非語言之功,而是他日日環繞的整個生活。

再如當年的楚懷王屈原的清醒又當何用?

身為帝王,每日被奉承之言簇擁,被錦繡春光包圍,危機四伏也只是他身外未見的世界。如何突破他包裹嚴實的大好幻相?

除非滅亡!

其實,滅亡他的不是敵國,而是他走不出的榮光假象,他每日面對的整團生活。

可嘆屈子的清醒,也只是做了滅亡的祭品。

夜讀東坡,驚嘆於他的貶謫黃州之時寫下的句子。「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在外放汝州時,又寫下「云何,當此去,人生地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當此時,人生苦味雜陳,他卻能另闢蹊徑,找尋到世味之外的一縷醇香。

掩卷沉思,是無邊的失意,才鑄就出他的一縷柔柯的吧?

當經行處,一地沼澤,此時才最會四顧茫然,四處尋覓,而掙脫於既有軌道之外,見識到被遮蔽的種種殊途。

生活的哲學思考,一定不會來自一個人的志得意滿。唯有失落,才能鍛造出對生活清醒觀照的能力。看看身邊的成功人士,生活在四處包圍的靜好和圓滿之中,如何會改道而行?如何有選擇其他方式的可能?如何在世俗之外,真正觸摸到超脫其外的道家釋家?如何見識到人生的其他開闊之境?

或許,只有志得意滿的掛着頭銜的哲學家,而無真正的生活哲學家。

某種程度上,痛苦皆菩提。萬物有痕,才有新生的可能,走向遼闊的可能。

打破固有模式的清醒,唯有失意。

只是,滾滾紅塵,大多數俗人清醒而行,是否有可能?

或許,在一時的困境中,我們能走出自己的生活模式,可是能走出千百年人類社會的模式——讀書,結婚生子,扶兒敬老,為生活奔走,拚命積累財富,直至壽終正寢嗎?

這萬人通行的名利集市,這固化的社會方式,不被世俗裹挾,可能嗎?

梭羅瓦爾登湖,我得見了生活的哲學家。

「這虛偽的人類社會——

為了塵世的偉大

把所有天堂的安逸稀釋成空氣。」

人在塵世,我需要什麼?「大多數的奢華生活沒有太大的必要,反而成為了人類向前發展的障礙了。我們現在只有教哲學的教授,但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哲學家。鳥兒不會洞穴里唱歌,鴿子不會在棚子裡呵護他們的純真。」富足的生活,或者不停追逐富足,是真正有意義的嗎?

人在世間,因何而來?「我桌上有三塊石灰石,每天需要清潔,可我頭腦中的灰塵還來不及清理呢,因此我厭惡地將它們扔出窗外。我寧可坐在草葉之上,因為草葉之上沒有灰塵,除非人們把草地翻破。」短暫浮生,是否讓心契入自然,感受生活,進而擁有創造之樂,而非在物慾中顛倒輪轉,成為物質的奴隸呢?

讀到這樣的文字,有醍醐灌頂之感。生活需要哲學的思考,生活更需要踐行的哲學家。——把身體裡的模式清除,把人世的軌道推翻,去找尋裹挾之外的真正生活。而我們大多的生活,其實一直在哲學之外。

不被世俗左右的清醒,才是人生的至寶,也才是生活的哲學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