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態工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態工法
圖片來自epaper

生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又可能稱自然工法,是基於對物種保育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的體認而提出的一種新思維和新的施工技術,其內涵包括揚棄因工程建設而阻絕生物遷徙、繁衍的不當措施,並提醒工程師在設計時除考量工程要求之外,亦兼顧生態系統的自然要求。至於如何施工、使用當地的材料等,叫做近自然工法。[1]

近年來生態工法崛起,以近自然工程設計日漸受到大家的重視、推崇及廣泛的應用,使開發工程都趨向於對環境保育的重視,加強原生地水土保持的強度,減低及預防天然災害的發生率,使自然生態環境能永續的利用。

當挖斷順向坡之坡腳時,應以人造邊坡或擋土牆或岩錨方式,進行結構補強。且當有安全性顧慮時,不宜使用「近自然工法」。

另一種對於生態工法的定義則是指人類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的永續系統工程設計。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變化的程度。這可以是指在一個區域、生物群叢或行星範圍之內的基因變化、物種變化或生態系統變化。陸地生物多樣性在靠近赤道的低緯度地區往往是最高的,這似乎是由於溫暖的氣候和高初級生產的結果。海洋生物多樣性在西太平洋沿海海岸,和在各大洋中緯度帶往往是最高的,在那裡海洋表面溫度最高。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界一個較新的概念。簡單來說,是指所有不同種類的生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響令地球生態得到平衡。亦可解釋為:單位面積內生物種種類的數目,表示生物群落中顯示生態地位多樣化與基因變異。最後,生物多樣性是為維護生態平衡,且有公約。

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面: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英語:Sustainable Development,縮寫:SD),或永續發展是指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損害後代人的需求為前瞻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這個術語使用由布倫特蘭委員會創造已成為最經常被引用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