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甜瓜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甜瓜子,呈扁平長卵形,長5~9毫米,寬2~4毫米。表面黃白色、淺棕紅色或棕黃色,平滑,微有光澤。一端稍尖,另端鈍圓。種皮較硬而脆,內有膜質胚乳和子葉2片。氣微,味淡。[1]

名 稱

甜瓜子

拼 音

Tián Guā Zǐ

英文名

Muskmelom Seed

類 別

果實/種子類

功效分類

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別名

甘瓜子、甜瓜仁、甜瓜瓣。

入藥部位

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成熟種子。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肺;胃;大腸經

用法用量

用量9~30克,水煎服,或研末。

植物形態

一年生攀緣蔓生草本。莖圓形,具比例行凹形,具縱行凹,被眾多短剛毛。卷鬚先端不分叉,具刺毛。單葉互生,具長柄,長約10厘米,葉片近圓形或腎形,長4~12厘米,寬與長几相等,3~7掌狀淺裂,丙面有柔毛,下面脈上具短剛毛。葉脈掌狀,邊緣有上整齊鋸齒。花單性,雌雄同株,生於葉腋,雄花數朵簇生,雌花單生,花萼筒狀,5裂,裂片先端尖,密被白色柔毛,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長圓形,有小尖頭,長約2厘米,雄花具長梗,雄蕊5,聯生成3,花絲極短,緊貼於花冠筒內,藥室S形折曲,藥隔頂端引長,雌花梗較短,子房下位,長橢圓形,花柱極短,柱頭3,靠合。瓠果,其形狀與顏色因品種而異,一般為長圓形,長10~15厘米,外皮黃色、黃白色或綠色,有時具花紋,光滑,略有香氣,味甜。種子多數,扁長圓形,多呈黃白色或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2]

產地分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主治功效

散結,消瘀,清肺,潤腸。治腹內結聚,腸癰咳嗽口渴。

①《別錄》:"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內壅要藥。"
②《本草拾遺》:"止月經太過,為末去油,水調服。"
③《綱目》:"清肺潤腸,和中止渴。"
④《中藥志》:"跌扑瘀血,腸癰,咳嗽口渴。" (甜瓜子的功效與作用)[3]

禁忌事項

脾胃虛寒,腹瀉者忌服。

採收炮製

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收集,洗淨,曬乾。

藥物鑑別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黃棕色。
①種皮外側石細胞淡黃綠色或無色,多延長呈長方形、長條形或一規則形,壁波狀彎曲或呈瘤關突起,直徑5-58μm,長33-215μm,壁厚2-17μm,層紋較明顯,紋孔圓點狀或斜裂縫狀。
②種皮內側石細胞金黃色。斷面觀細胞類圓形,壁甚厚,細胞界限不明顯,層紋及孔溝陷約可見;表面觀類長方形,壁深波狀彎曲,彼此嵌合緊密,紋孔裂縫狀或點狀,孔溝陷約可見。
③星狀細胞不規則形,具多個短分枝狀突起,直徑約25μm,壁稍厚,木化。
④種皮下皮細胞表面觀長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1-49μm,長約至95μm,壁波狀彎曲或呈短小突起,與鄰細胞相接形成明顯的細胞間隙,紋孔稀疏,有的具網狀增厚。
⑤子葉細胞含糊粉粒。
⑥內胚乳細胞界限不明顯,有橫條紋及較密的交錯紋量。[4]

藥理研究

全種子及去皮種子的水、乙醇或乙醚提取液和種子脂肪油均表現對貓有驅蟲作用。在體外試驗中,對蛔蟲和絛蟲一般以1:10的濃度在10分鐘至1.5小時內都能殺死,但去皮種子的乙醇和乙醚提取液對絛蟲的作用則特別弱,在1.5-3小時仍不能殺死。同時將全種子的水提取液對貓作了體內試驗,以每公斤體重1-4g的劑量,即達到全部殺死蛔蟲和絛蟲的作用。本植物的提取物可抑制黴菌。 種子水提取物1:10在10分鐘內能然死貓蛔蟲;乙醚提取物1:20經2小時使蚯蚓陷於麻痹狀態;種子以1-4g/kg給貓灌服,使貓體內絛蟲、蛔蟲死亡,未見毒性反應。[5]

化學成分

種子含蛋白30.6%,脂肪48.7%,維生素C,胡蘿蔔素和多種氨基酸。脂肪油中有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及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的甘油酯,卵磷酯(lecithin),膽甾醇(choles-terol)。尚含球蛋白(globulin)及谷蛋白(glutelin)5。78%和半乳聚糖(galactan),葡萄糖(glucose),樹膠,樹脂等[1-3]。果仁中含脂類49.4%,其中中性脂類占91.5%,糖脂類占6.4%,磷脂占2.1%。[6]  

臨床應用

①治慢性氣管炎:甜瓜子60克。研粉,每次6克,開水送服,每日2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治肺水腫,滲出性胸膜炎:冬瓜子、甜瓜子各120克。打碎煮湯代茶飲。(《施今墨對藥》)

③治心煩口渴:甜瓜子9克,麥門冬12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腸癰,肺癰:甜瓜子30克,加白糖適量,搗爛研細,以開水沖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⑤治口臭:甜瓜子作末,蜜和。每日空心洗漱,含一丸如核大,亦敷齒。(《千金要方》)[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