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薯瘟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薯瘟病

甘薯瘟病
原圖鏈接

甘薯瘟病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發病,表現不同症狀。苗期染病株高20cm左右頂端1~3片葉萎蔫,後整株枯萎褐變,基部黑爛;成株期染病見於定植後,健苗栽後半個月前後顯症,維管束具黃褐色條紋,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狀,發病後期各節上的鬚根黑爛,易脫皮,縱切基部維管束具黃褐色條紋。

甘薯瘟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瘟病甘薯瘟病病株別名:細菌性枯萎病、青枯病

病原中文名:青枯假單胞菌

病原拉丁學名:Pseudomonassolanacearumpv.batatae(Smith)Smith

病害類型:細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甘薯瘟病
原圖鏈接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簡介

甘薯的一種重要細菌病害。屬國內檢疫對象。病原菌為原核生物界的茄科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病株萎蔫,莖和薯塊維管束呈黃褐色,乳汁減少,重病株根系和薯塊腐爛,病薯汁苦。病菌借薯塊、薯苗、土壤和流水傳播。高溫高濕、排水不良有利發病。可採取種植抗病品種、選用無病種苗、實行水旱輪作2~3年等防治措施。[1]

危害症狀

甘薯瘟病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發病,表現不同症狀。苗期染病株高20cm左右頂端1~3片葉萎蔫,後整株枯萎褐變,基部黑爛;成株期染病見於定植後,健苗栽後半個月前後顯症,維管束具黃褐色條紋,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狀,發病後期各節上的鬚根黑爛,易脫皮,縱切基部維管束具黃褐色條紋。薯塊染病輕者薯蒂、尾根呈水漬狀變褐,較重者薯皮現黃褐色斑,橫切面生黃褐色斑塊,縱切面有黃褐色條紋,嚴重時薯皮上現黑褐色水漬狀斑塊,薯肉變為黃褐色,維管束四周組織腐爛成空腔或全部爛掉。該病葉色不變黃萎垂、莖部不膨大、無縱裂。別於蔓割病。[2]

甘薯瘟病-形態特徵

菌體短杆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極生1~4根鞭毛,大小0.9~2.0×0.5~0.8(pm)。在肉汁腖蔗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蘭氏染色陰性。除侵染甘薯外,還可侵染馬鈴薯番茄茄子辣椒等。在田間發現病株時可剝開未爛表皮,用刀片把維管柬組織切成薄片置於載玻片上,滴上一滴水,1分鐘後,病組織附近溢出細菌,通過鏡檢可進行初步鑑定。

傳播途徑

病原細菌可在土中存活1~3年,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苗、病薯、病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灌溉水、糞肥也可傳病。

發生規律

本身薯種、薯苗帶毒。甘薯小象甲也可攜帶病菌傳播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雨水頻繁的條件下繁殖得最快:山坡旱地發病輕,平地窪地發病重,黏重地水稻土,比疏鬆砂壤土發病重,微酸性的土壤,發病較重輕病地在灌水後病情擴展迅速。連作地、與茄科作物輪作的地塊,發病重秋薯比冬薯發病重。

發病條件

生產上4~5月氣溫22~28℃、濕度高易發病,低洼地、酸性土壤、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確定疫區和保護區,嚴格執行檢疫法規。無病區要自行留種育苗,不要從病區引進種薯和種苗。病區不要把薯塊、薯苗外運或出售,以防病害擴大蔓延。

對可疑薯苗,可試用薯苗濃縮浸出液接種番茄枝葉檢測法:薯苗洗淨並表面消毒後剪碎,加一倍量無菌水浸漬一小時,過濾後離心濃縮10分鐘,針刺接種番茄葉液或大葉脈,30℃飽和濕空下培養,24小時後觀察,如接種部位葉片組織水爛萎垂,說明薯苗帶有甘薯瘟病原菌。

選用抗病良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有效的防治方法。據報導,抗病力較強的品種有廣薯14號廣薯15號,廣薯16號、南京92、選一、湘農黃皮、華北48、華北40等,種植地區可以因地制宜推廣應用。

培育無病種苗

在貫徹「四自一輔」的種子工作方針的同時,必須在無病地選留無病薯種和培育無病薯苗,使甘薯田儘量做到淨地、淨苗、淨肥、淨水,從各方面防止病菌傳播危害。

選無病薯塊的方法是,在收穫時,到田間選收健株的薯塊留作種用,育苗時用鋒利的小刀橫切薯塊兩端,切口如不變色是無病薯(如切口見有黃褐色斑點的都應淘汰而不能作種用),然後種薯用熱草木灰燙過後種植。

苗床要遠離病區,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不太粘重的水稻田或新開荒地育苗。在剪苗種植時,要注意剔除病苗,選取無病苗栽種。

實行輪作,避免連作

病區凡有水灌溉的田地,最好限量與水稻輪作。旱地可與高粱、玉米、豆類、木薯甘蔗等輪作,但不能與馬鈴薯、番茄、茄子、辣椒和煙草等作物輪作。

加強栽培管理

病區應注意田間衛生,根據可能在甘薯種植前犁翻曬土10天以上,犁耕時每畝可施石灰75-100千克,以減少菌源。薯田要認真做好排灌工作,切勿積水淹灌,還要注意不使病田水流入無病田,以防止流水傳播。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集中燒毀,撒石灰粉或石硫合劑處理病株附近土壤。

收穫時,必須把病藤、病薯等全部集中燒掉或挖坑深埋,不要隨便亂丟,如用作飼料,必須煮熟,不能生餵;如作堆肥,則應堆漚腐熟後施於水田中,不能施在旱地里,以免飼料或糞肥帶菌傳播。注意防除小象岬、莖螟等害蟲,減少傳播與發病。

藥劑處理

抓住消毒處理關鍵環節和田間發病初始期做好藥劑控制。種薯及其工具可用99%高錳酸鉀晶體1000倍液浸10分鐘;種苗在扦插前既可採用種薯消毒辦法,也可採用80%乙蒜素乳油500倍液浸苗基部10分鐘,以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在田間發病前或暴風雨過後即選用對口藥劑噴施預防。可選用20%噻菌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施,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視頻

馬鈴薯病害視頻

4.1馬鈴薯病毒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