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甘肅五泉山 位於蘭州西側的一片山坡。並不是一座獨立的山峰。海拔1,600多米,面積約26萬多平方米。是一處"林木蔥鬱花草香,雕梁飛閣泉瀑鳴",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聞名遐邇的隴上名勝。 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築為主,有明清以來的崇慶寺、千佛閣、嘛呢寺、地藏寺、三教寺、半月亭、劍橋、中山堂等十餘處古建築共一千多間,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築為主, 有明清以來的建築群10餘處,1,000餘間,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現存最早的一所建築"崇慶寺"內的"金剛殿",系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距今已有600餘年。蓁建築群均系清末陸續重修。` [1]

甘肅五泉山
甘肅五泉山
原文名 Five Spring Mountain

相傳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軍行皋蘭山下,卻找不到水源。將軍當即飛馬執鞭,在山坡上連戳五下,鞭到之處湧出五眼清泉,五泉山因此而得名。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五泉山
  • 外文名稱:Five Spring Mountain
  • 適宜遊玩季節:5-11月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所屬國家:中國
  • 地理位置: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北麓
  • 門票價格:免費
  • 開放時間:06:00-18:00
  • 著名景點:五泉山公園
  • 所屬城市:蘭州市
  • 占地面積:267,000平方米

概述

五泉山位於蘭州市南,皋蘭山北麓。層樓疊閣,沿山鋪陣,溪流如帶,綠樹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於1955年闢為公園,原有的亭台樓閣都已修葺一新,經過綠化和建設,園內曲徑通幽,現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山上舉辦廟會,除浴佛和法事活動外,還設有花卉展覽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春節期間還舉辦燈飾展覽。

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築為主,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萬源閣文昌宮地藏寺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以石階亭廊相連。中峰兩翼為東西龍口,五泉沿東龍口──文昌宮──西龍口一線呈弧形排列,懸于山腰。各泉間又以石階棧橋和亭閣四廊相連。五泉山現已成為蘭州人休閒旅遊的首選去處,也是來蘭遊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自然氣候

蘭州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潛力大,氣候乾燥,空氣乾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溫9.1℃,1月均溫-6.9℃,極端最低溫-21.7℃;7月均溫22.2℃,極端最高溫39.1℃。

旅遊景區

五泉山可分西、中、東三路遊覽,三路均有樓台亭閣、長棧虹橋、清泉飛瀑,但布局各異,自成體系,各有獨到之處。

翠幽新圃

若從西路前行,第一個風景點為「翠幽新圃」,圃內有梅花洞,洞內有幾汪清池,幾丈迴廊,一座凌波軒,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遊藝場。池中飛檐紅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致優美迷人。循西長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輪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橋,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緊依在企橋邊。泉圓形,四周綠樹掩映,芳草環繞,泉水清澈見底,味甘甜,宜於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實惠,故名「惠泉」。

嘛尼寺

離開惠泉,踏着一道道青石階迴旋而上,就到了久負盛名的「嘛尼寺」。這裡古槐濃郁,寺院清幽,一排懸樓橫壓寺門,東為瞰霞樓,西為延月樓,樓下前方有依依徑、仄仄門、重重院、疊疊園、曲曲亭,小巧玲瓏,曲折有致。出嘛尼寺,向高處繼行,只見一面削壁上有涓涓清瀑直瀉壁下一汪清潭中,這便是西龍口。這裡距甘露泉很近。「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處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護,源流纖細,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飲之猶如甘露。相傳此泉合「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文昌宮

出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宮。宮東側有一垣花牆,其花瓶狀小門的門楣上,大書着三個淡灰的隸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幾眼泉迥然不同,說它是泉,其實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樣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約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盤中,「掬月」雅名由此而來。這裡還是西、中、東三條上山路徑的匯合處。

曠觀樓

與文昌宮毗鄰的是曠觀樓。登樓俯瞰,蘭州市容盡收眼底。樓下有一深約10米的古洞,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礫,這就是五泉中的「摸子泉」。常有信男善女鑽進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着石頭則得男,摸着瓦片則生女,劉爾炘曾在洞門口書一對聯,嘲諷這種迷信行為是「糊糊塗塗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

千佛閣

出曠觀樓榜着山岩再向高處登攀,就到了千佛閣。它修築在東龍口的飛瀑上面,氣勢雄偉壯觀,地形險要驚人,為五泉山最高的建築物。憑欄下望,只見東長廊凌空而下,跨重岩,繞清流,環亭榭,把半壁園林團團圍起,象捍衛林泉的長城。

子午台和八卦台

邁出千佛閣沿東長廊緩步而下,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這兒上臨東龍口,下瀕蒙泉。仰視可觀東龍口飛瀉而下的瀑布,俯瞰則可飽覽五泉之冠的「蒙泉」。「蒙」為卦名,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坎為水,艮為山,用「蒙」字概括東谷面貌,含山下有險之意。明人李文曾有詩讚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四角鍾亭

由東長廊西望,在那高聳、陡峭的青雲梯下有一個四角鍾亭雄立山腰。亭內懸掛一個高約3米,口寬2米,計重10000斤的泰和鍾,系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由待鑒鎬監視鑄造。此鍾造型雄偉,聲音洪亮,所鑄銘文,清晰可辨。原懸於普照寺(蘭園舊址)鐘鼓樓,為蘭州最早的金石文物之一。解放後移置五泉山,現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金剛殿明崇慶寺中殿

從鍾亭而下,過萬源閣, 大雄寶殿,就到了「金剛殿」(即明崇慶寺中殿)。大殿系歇山式屋頂,斗拱飛檐,雕樑畫棟,結構精巧,氣勢莊嚴。殿內原塑四大金剛,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鑄的一尊銅接引佛和鐵籌的蓮花基座尚存。佛像高5.3米,圍闊2.7米,重20000餘斤,站立在蓮花鐵座之上,面目豐腴,微露笑容,衣褶清晰,左手托缽,右手輕揚,似向中外遊客致招手禮。

蘭州市動物園

蘭州市動物園也在這裡,有鹿苑、熊池、獅虎房、猴山、禽園、熊貓館、大象館等,有相當數量的珍惜保護動物。

旅遊指南

乘坐8、11、12、15、17、18、114、117、124、136、137、139、146、149路公共汽車直抵山門口;

乘坐31、33路電車和106、108、141、140路公共汽車通至五泉山站,南行數百米即到。

歷史文化

五泉山因山上有五眼山泉而得名。相傳武帝時,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屯兵此山,士卒疲渴,霍去病「着鞭出泉」。這五眼泉至今猶在。一為甘露泉,在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飲之如甘露。二為掬月泉,在文昌宮東面,泉寬約尺許,深約五尺,形如井狀,中秋之夜,月出東山,這裡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盤中。三為摸子泉曠觀樓下的摸子洞中。過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說摸着石子的生男孩,摸着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學者劉爾欣曾在洞口書寫一聯,嘲諷這種迷信行為是「糊糊塗塗,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四為蒙泉,在東龍口下。這裡懸崖凌空,有瀑布瀉下,如掛練,如揚絲,墜入亂石叢中,濺起無數明珠,流到草坡間,積成一片明鏡。「蒙」為卦名,寓意東谷山下有險之意。五為惠泉,在西龍口下的企橋南端谷底,泉圓形,水淨沙明,清澈見底,味甘美,宜於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於民,故而得名。

五泉山是蘭州市內著名的名勝之地,在唐,宋時代這裡就建有寺廟,後毀於兵火。現在建築一萬多平方米,其中崇慶寺、嘛尼寺、臥佛殿、地藏寺等多系明清時代建築。古建築群多集中於中峰。進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殿宇層疊,樓閣錯落,甚為壯觀。中峰兩側為東西龍口,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蔭如蓋,廊榭亭閣環繞。東龍口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蕩漾的蓮池和逶迤池上的九曲橋,池邊佇立二龍戲珠釉壁。240多級,97盈的長廊盤旋而上,將東龍口與中峰連通。西龍口依山就勢,建成高閣橫秀,飛泉掛碧的「小蓬萊」和碧水,亭台,綠樹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西龍口西側的動物園,辟有鹿苑,熊池,獅虎房,猴山,禽園,熊貓館等。五泉山的「銅接引佛」,「泰和鐵鐘」是公園的「鎮山之寶」,現為國家級的保護文物。

「銅接引佛」原在蘭州東關接引寺內安放,現移至五泉山金剛殿。這是一件明洪武年(公元1370年)所鑄的銅佛,身高一丈六尺,身圍八尺。重約萬餘斤。造型優美,衣褶顯晰,面部神態敦厚丰韻,怡靜莊重,面含微笑,左手托缽,右手舒展,一副悲天憫人、接引眾生普渡的形態。這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

「泰和鐵鐘」原為普照寺物,後安放在五泉山鍾廳內。這座鐵鐘為金代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所鑄造,鍾高九尺,直徑六尺,重一萬斤。造型宏偉肅穆,聲音渾厚洪亮。

五泉山於1955年闢為公園,現已成為蘭州人休閒旅遊的首選去處,也是來蘭遊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園內丘壑起伏,林木蔥鬱,環境清幽;廟宇建築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崇慶寺內至今保存一口泰和鐵鐘,此鍾鑄於金泰和二年(1202年),高三米,直徑二米,重達萬斤。金剛殿內完好地保存一尊鑄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銅接引佛和蓮花基座。佛像高5.3米,圍寬2.7米,重2萬餘斤,面露笑容,神態自然,為銅像之精品。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五泉山公園內舉辦廟會,除浴佛和法事活動外,還設有花卉展覽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紛紜踏來,人海如雲。每年春節期間還舉辦燈飾展覽。公園西側辟有動物園,有各類動物上百種。園內還有各種兒童遊樂設施。

視頻

《原來甘肅蘭州五泉山公園是因這五個泉而得名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