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甘溝鄉,隸屬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民和縣南部,東與前河鄉毗鄰,西南與官亭鎮相鄰,西靠南大山,北與滿坪鎮相連,行政區域面積50.7平方千米。

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靜寧堡;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靜寧鄉;1956年,改甘溝鄉;1958年,併入滿坪公社;1961年,分設甘溝公社;1984年,復設甘溝鄉;截至2018年末,甘溝鄉有戶籍人口15821人;截至2019年末,甘溝鄉下轄13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李家村。[1]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40元。

中文名: 甘溝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民和縣南部

面 積: 50.7 km²(截至2018年)

下轄地區: 1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李家村

電話區號: 0972

郵政區碼: 8100805

車牌代碼: 青B

人 口: 15821人(截至2018年末)

目錄

建置沿革

民和建縣前為碾伯縣轄靜寧堡。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靜寧鄉。

1956年,改甘溝鄉。

1958年,併入滿坪公社。

1961年,分設甘溝公社。

1984年,復設甘溝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甘溝鄉下轄13個行政村:光明村、李家村、韓家嘴村、峽門村、互助村、解放村、咱干村、團結村、蓋子灘村、民族村、前進村、靜寧村、東山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甘溝鄉地處民和縣南部,東與前河鄉毗鄰,西南與官亭鎮相鄰,西靠南大山,北與滿坪鎮相連,距民和縣73千米,行政區域面積5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甘溝鄉地勢西高東低。

氣候

甘溝鄉冬寒夏暑,晝熱夜涼。

自然災害

甘溝鄉主要自然災害有病蟲害、旱災、冰雹災害等、旱災年均發生一次,主要發生在3—5月。

人口

2011年末,甘溝鄉轄區總人口16751人,有回、藏、土3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1%。

截至2018年末,甘溝鄉有戶籍人口15821人。

經濟

2011年,甘溝鄉農業耕地面積2.1萬畝;退耕還林面積6300畝,農業總產值3171萬元,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油菜、胡麻、馬鈴薯為主。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40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甘溝鄉小學7所,在校生1325人,專任教師5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02人,專任教師3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5%,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甘溝鄉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80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1年末,甘溝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8戶,人數2567人,支出251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92人,支出18萬元。

交通

甘溝鄉有縣鄉級公路1條,總長5千米;客運汽車1輛、25座位。

風景名勝

甘溝鄉境內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卡地卡哇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卡地卡哇寺為明代藏傳佛教格魯派在民和地區所建的三大寺(即宏化、靈藏、卡地卡哇寺)之一,該寺占地60畝(城垣現存完整),鼎盛時期有大小殿堂13座,寺僧近千名,下轄今民和縣境內的臥佛寺、喬家寺、達子莊寺、峨爾哇寺和化隆縣境內的塔加寺、白馬寺及甘肅涼州地的六座屬寺;寺內藏有明廷敕賜的封誥和石碑;清朝同治年間毀於兵燹,後由寺主辛家活佛從蒙古族地區募化布施重建,但規模小於從前,主體建築有大經堂、護法堂、關帝廟、鼓樓、客房、茶房、僧舍等共計60間,寺藏文物甚多,有大小佛像53尊,佛經典籍130部,宗教祭品及法器2000餘件,另有鎦金瓦、寶瓶、金、銀、銅花等物;原法會上的堆繡佛像長86尺、寬55尺名冠藏區;現存有宗喀巴大師自畫像為該寺主供佛像,2001年6月該畫像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

視頻

青海省民和縣甘溝鄉峽門村社火

參考文獻